平生太湖上,短棹幾經過。如今重到何事?愁比水云多。擬把匣中長劍,換取扁舟一葉,歸去老漁蓑。銀艾非吾事,丘壑已蹉跎。膾新鱸,斟美酒,起悲歌。太平生長,豈謂今日識兵戈?欲瀉三江雪浪,凈洗胡塵千里,不用挽天河!回首望霄漢,雙淚墮清波。
水調歌頭·平生太湖上。兩漢。佚名。 平生太湖上,短棹幾經過。如今重到何事?愁比水云多。擬把匣中長劍,換取扁舟一葉,歸去老漁蓑。銀艾非吾事,丘壑已蹉跎。膾新鱸,斟美酒,起悲歌。太平生長,豈謂今日識兵戈?欲瀉三江雪浪,凈洗胡塵千里,不用挽天河!回首望霄漢,雙淚墮清波。
這首詞抒發了收復祖國山河的雄心和壯志難酬的悲憤的心情。
上片先寫江山破碎的悲愴心情。“平生太湖上”四句,面對浩瀚無際的太湖,作者想到自己曾多次泛舟湖上,它是那樣令人陶醉,那樣令人感到親切,這次重游,自己心頭卻籠罩著茫茫無際的愁云。從前游太湖,北宋還沒有滅亡,而現在卻是國土淪喪,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胡騎南窺,所余的半壁河山也危在旦夕。作者用“何事”發問,卻沒有正面回答,因為在那個時代,家國之恨,使人愁生是不言而喻的。作者愁情滿懷,卻無計消除,南宋朝廷茍安求和,醉生夢死,縱有報國之心,卻無報國之路,在無可奈何之中,他情緒陡轉。“擬把匣中長劍”以下五句,寫他忍痛放棄報國之志,把準備馳騁疆場的長劍換成一葉垂釣的扁舟,歸隱江湖,去作漁翁。他消沉地說,做官就不是我的事,我為此耽誤了隱居的山水,讓它們白白地等我。作者以超脫的口吻訴說自己悲憤的心情,以歸隱的行動表示自己對黑暗現實的不滿。
下片以“膾新鱸”三句承上啟下,當他吃著膾制好的新鮮鱸魚、喝著美酒、唱起悲壯的歌曲時,他的情緒從隱居一下又跌落到現實中了,他不能忘記災難深重的國土。“太平生長,豈謂今日識干戈”,在太平時代生長的人,沒想到今天也見到戰爭,而“干戈”給作者帶來的是如大海一樣洶涌的激情,對祖國的熱愛和對敵人的憎惡,使他頓生扭轉乾坤之力,他要傾瀉三江洪濤巨浪,滌蕩千里中原的胡塵,用不著壯志挽天河洗兵馬,要把敵人徹底消滅干凈。這種鋼鐵誓言,如雷震耳,激蕩在國人心中,所以當這首詞被題在吳江長橋下時,竟不脛而走,甚至引起了朝廷的注意。現實和理想總是有矛盾的,作者雖然雄心勃勃,壯志凌云,但想到黑暗的現實,心頭又愁云慘淡,最后以“回首望霄漢,雙淚墮清波”作結,表現了他對朝廷的失望。
全篇悲愴、激憤,波瀾起伏,首尾呼應,唱出了愛國志士的心聲,風格沉雄、豪放。
梁宣王挽詞三首。唐代。宋之問。 貴藩堯母族,外戚漢家親。業重興王際,功高復辟辰。愛賢唯報國,樂善不防身。今日衣冠送,空傷置醴人。金精何日閉,玉匣此時開。東望連吾子,南瞻近帝臺。地形龜食報,墳土燕銜來。可嘆虞歌夕,紛紛騎吹回。像設千年在,平生萬事違。彩旌翻葆吹,圭翣奠靈衣。壟日寒無影,郊云凍不飛。君王留此地,駟馬欲何歸。
仆本江北人,今作江南客。再去江北游,舉目無相識。
金風吹我寒,秋月為誰白。不如歸去來,江南有人憶。
未到故鄉時,將為故鄉好。及至親得歸,爭如身不到。
感懷詩二章(奉使中原署館壁)。唐代。韓熙載。 仆本江北人,今作江南客。再去江北游,舉目無相識。金風吹我寒,秋月為誰白。不如歸去來,江南有人憶。未到故鄉時,將為故鄉好。及至親得歸,爭如身不到。目前相識無一人,出入空傷我懷抱。風雨蕭蕭旅館秋,歸來窗下和衣倒。夢中忽到江南路,尋得花邊舊居處。桃臉蛾眉笑出門,爭向前頭擁將去。
水中蒲。元代。胡奎。 青青江上蒲,宛宛水中魚。楚楚東家女,盈盈樓上居。泠泠撫瑤瑟,粲粲被羅襦。昔如昆山玉,今如濁水珠。美玉尚待價,明珠終不污。
看花回 記少年事。清代。楊玉銜。 草草庖廚著意瑩。盤盎寒生。攜鋤種菜荒田,認桂枝、量記窗棱。少年無賴事,回首分明。老覺巖阿有舊盟。鶴友猿朋。移泉烹荈收黃葉,好商量、畫意詩情。往來新認識,有個黃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