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口同離仳,今成獨雁飛。
饑鋤荒寺菜,貧著陷蕃衣。
甲第歌鐘沸,沙場探騎稀。
老身閩地死,不見翠鑾歸。
北來人。宋代。劉克莊。 十口同離仳,今成獨雁飛。饑鋤荒寺菜,貧著陷蕃衣。甲第歌鐘沸,沙場探騎稀。老身閩地死,不見翠鑾歸。
十口之家一起分散離開,如今只剩我如孤雁南飛。
在荒廢的寺廟里種菜充饑,生活貧苦還穿著當年淪陷時的舊衣。
豪華的府第里歌聲鐘聲騰沸,戰場上很少有探騎來回。
我就這樣老死在福建,見不到皇上的車駕回歸。
離仳(pǐ):離別。
獨雁飛:因與家人失散,成了失群孤雁。
老身:北來人自指。閩:福建的簡稱。
翠鑾(luán):皇帝的車駕。
南宋后期,政治更加黑暗,統治者以“歲幣”換茍安,忘記了論陷多年的大好河山。詩人于是寫下這組詩以抒悲憤。
參考資料:
1、霍松林著.宋詩舉要: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06:第400-401頁
這是一個從北方、從金人統治下南逃的人,懷著沉痛的心情,訴說故都及其附近荒涼景況和自己的悲慘經歷。詩歌通篇都是這位“北來人”說的話,詩人沒有出面鋪敘事件、描繪場景,也沒有穿插任何評判的語言,而詩人的思想感情完全可從北來人的敘述中體會出來。這樣的敘事詩,顯然是從杜甫“三吏”、“三別”一類的詩化出。這兩首五律,記錄了一個從金人統治的北方南逃的人的血淚控訴。
第一首描述北宋都城汴梁被占后的狀況。開頭“試說”二字含義深婉,隱約透露主人公不愿說、不忍說的悲抑心境。從而表明他的訴說是應別人的要求,不得已而為之的。這樣,一箭雙雕,寫說者也就寫了聽者。聽者身居東南,心里卻老是惦記著北方的骨肉同胞,急欲知道他們的近況;對于故都汴梁,更是魂牽夢縈,一往情深。面對這樣的問訊者,“北來人”訴說著,帶著撕心裂肺的痛苦,以致白發頻添,憂傷至極。接著正面寫東都,交代憂傷的原因。宮殿、銅駝,是都城內的景物,石馬是北宋諸帝陵園中的景物。然而,陵園內的石馬已殘破不堪,長眠于此的北宋諸帝死后還要蒙受亡國之恥。官門外的銅駝傾倒在荒煙蔓草之中,回憶昔日的繁華景象,亡國之痛和身世之悲一齊涌上心頭,不禁泣下如雨。詩人選用這些最富特征的事物,涂以想象的濃烈色彩,對人于金人之手的都城面貌進行了藝術概括,用筆簡潔而境界全出。“寢園殘石馬,廢殿泣銅駝”,上句一個“殘”字顯示了陵園的悲慘變化;下句一個“泣”字則寄托了京都居民的哀痛,彼此映照,情景相生,感慨萬千,低回不已。故都雖已殘破不堪,而遺民的復國信念卻始終沒有動搖過,以致把邊境傳來的于南宋不利的消息,當作謠言,不愿聽信。那些舊日京師的婦女,如今雖已素發飄蕭,境況凄涼,但衣著妝束仍是當年模樣。故國之思,終未消歇。
第二首由“北來人”介紹自己南逃的際遇和感觸。一家十口同時離開北方,為的是過上安穩日子。不料頻罹禍患,親人相繼喪生,如今獨自一人,伶仃孤苦,猶如失群的孤雁,竟至無處棲身,被迫寄宿荒涼的寺院,吃的是自家種的蔬菜,穿的還是從中原帶來的金人服裝。個人的遭遇已然不堪忍受,國家的境況更加令人沮喪。南來以后看不到臥薪嘗膽、秣馬厲兵的圖強之舉,那些深院大宅里的當權者,整日歌舞宴樂,不問邊情,不憂國事,長此以往,恐怕連偏安的局勢也難維持,收復失地更是遙遙無期。“老身閩地死,不見翠鑾歸!”結語哀痛絕望。
此詩在表達上有三個特點,其一是詩人不轉述中間環節,讓主人公直接面對讀者說話,這樣,讀者便會感到詩中所陳都是訴說者的親身所歷,語語發自肺腑。其二是運用對比的手法,以中原遺民思念故國與南宋小朝廷權貴歌舞升平相對比,褒貶之意不言而喻。其三是以敘事代替抒情。詩中也有直接抒情的語言,如開頭的“試說東都事,添人白發多”和結尾的“老身閩地死,不見翠鑾歸”等,但縱觀全篇,敘事是其基本手段,從東都說到南國,依次點染,脈絡分明,其中提到的人和事都具有某種典型性,融匯成一體,寄托著詩人憂國憂民的深長情意。總之,這兩首詩注重寫實,卻不失之板滯,原因在于以情疏導,質樸之外,更見自然流動,頗能體現詩人自己的風格。
劉克莊(1187~1269) 南宋詩人、詞人、詩論家。字潛夫,號后村。福建莆田人。宋末文壇領袖,辛派詞人的重要代表,詞風豪邁慷慨。在江湖詩人中年壽最長,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晚年致力于辭賦創作,提出了許多革新理論。 ...
劉克莊。 劉克莊(1187~1269) 南宋詩人、詞人、詩論家。字潛夫,號后村。福建莆田人。宋末文壇領袖,辛派詞人的重要代表,詞風豪邁慷慨。在江湖詩人中年壽最長,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晚年致力于辭賦創作,提出了許多革新理論。
過殿卿山房詠牡丹 其一。明代。李攀龍。 相國園亭種牡丹,枝枝風雨怨春寒。主人車馬城中慣,知傍誰家錦障看。
別詩三首(2)。兩漢。佚名。 其一有鳥西南飛,熠熠似蒼鷹。朝發天北隅,暮聞日南陵。欲寄一言去,托之箋彩繒。因風附輕翼,以遺心蘊蒸。鳥辭路悠長,羽翼不能勝。意欲從鳥逝,駑馬不可乘。其二晨風鳴北林,熠耀東南飛。愿言所相思,日暮不垂帷。明月照高樓,想見余光輝。玄鳥夜過庭,仿佛能復飛。褰裳路踟躕,彷徨不能歸。浮云日千里,安知我心悲。思得瓊樹枝,以解長渴饑。其三童童孤生柳,寄根河水泥。連翩游客子,于冬服涼衣。去家千余里,一身常渴饑。寒夜立清庭,仰瞻天漢湄。寒風吹我骨,嚴霜切我肌。憂心常慘戚,晨風為我悲。瑤光游何速,行愿去何遲。仰視云間星,忽若割長帷。低頭還自憐,盛年行已衰。依依戀明世,愴愴難久懷。
題皇雩山圖。。宋孝宗。 仙鵝飛去是何年,靈跡猶存古嶺邊。藤老龍蟠疑護法,山幽禽語是逃禪。水攀古木身忘倦,口吸香泉骨欲仙。鄰叟不知唐世遠,猶言謝母舊因緣。
日暮。清代。夏曾佑。 日暮江逾闊,秋深水不波。寒沙求食鳥,遠浦挽船歌。萬物艱辛里,勞生感慨多。低回思作者,此意欲如何。
次韻題計宗道覲親卷。明代。謝廷柱。 巖松挺挺立秋霜,海蚌輝輝放夜光。柳種五株歸栗里,桃開千樹頌潘郎。鸞章褒及循良政,晝錦裁成戲舞裳。莫道云山容耋老,非熊應待夢周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