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顆山頭逢杜甫,頂戴笠子日卓午。
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
戲贈杜甫。唐代。李白。 飯顆山頭逢杜甫,頂戴笠子日卓午。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
至今記得,在飯顆山上遇到老朋友杜甫,頭上戴著竹笠日頭剛好是中午。
請問老兄自從分別以后為何如此消瘦?恐怕都因為這一段歲月里作詩太費辛苦。
戲贈:意思是開玩笑的話。其實,所謂開玩笑,往往表現了至交之問的真情實話。
飯顆山:山名。相傳在長安一帶。“飯顆山頭”一作“長樂坡前”。長樂坡也在長安附近。
笠子:用竹箬或棕皮等編成的笠帽,用來御雨遮陽。
日卓午:指正午太陽當頂。
借問:請問的意思。
太瘦生:消瘦、瘦弱。生為語助詞,唐時習語。
總為:怕是為了。
作詩苦:杜甫曾自言:“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這里所指的正是杜甫一絲不茍的創作精神。
參考資料:
1、劉開揚 周維揚 陳子健.中國古典文學作品選讀 李白詩選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09月第1版:217-218
2、楊鐘岫.唐詩譯賞:重慶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56-57
3、王志遠等.禪詩今譯百首.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2:6-7
此首《戲贈杜甫》大約作于公元746年(天寶五年)秋天李白與杜甫在兗州最后一次相遇時。李杜二人自公元744年(唐玄宗天寶三年)在洛陽相識并結下深厚友誼,直至公元762年李白去世,彼此十分了解和尊重。他們交往密切,曾同游齊魯,此后雖難相見,但仍相互關心、思念。
參考資料:
1、王志遠等.禪詩今譯百首.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2:6-7
《戲贈杜甫》是李白贈杜甫的詩。李白和杜甫,這兩位唐代大詩家,雖然在年齡上李大杜小,相差了十一歲,他們卻成了忘年之交。對詩歌藝術的狂熱喜好和高深造詣,促使他們成為志同道合的知交,而共同的遠大抱負、正義立場以及在政治上的失意境遇,更使他們情同骨肉,終身不逾。這高尚的友情,和他們美妙的詩歌一樣,垂諸千古。
在李白和杜甫的詩歌交往中,相互贈和很多。李白的這首《戲贈杜甫》,引起過前人的誤解,都出在這個“戲”字上。郭沫者對此有過精辟的辨析。自從唐人孟棨解說為李白譏笑杜甫作詩拘束之后,似乎成了定論。郭沫若不然其說,是高明的見解。郭對詩的末兩句解釋為李問杜答,信增親切,不失為一說。其實,“戲”字并不都是譏笑的含義,也可以解作“開玩笑”。古人寫詩題為“戲贈”,并不都是嘲弄,有許多都表示善意的玩笑語,而玩笑語之中,往往是些真情實話,倍覺親切可愛。
此詩幽默詼諧,甚至滑稽梯突,類似于打油詩。其實這并不是李白嘲諷杜甫作詩拘束遲緩,更不能說李白看不起杜甫。《戲贈杜甫》是朋友間的游戲文字,謔而不虐,體現了李白對杜甫的知己和關愛。一方面,杜甫“窮年憂黎元”,寫作極認真,“語不驚人死不休”,正如宋人葛立方在《韻語陽秋》里說的那樣,“杜詩思苦而語奇”(接下來的一句是“李詩思疾而語豪”)。另一方面,他又仕途坎坷,窮困潦倒,可能營養不良。李白顯然了解這些,而自己的處境也不比他好,不過達觀些,隨便些,又大了十一歲。
因此,李白實際上是以此詩勸慰杜甫,詩歌當不了飯吃,不要為了寫詩太苦了自己,太瘦了不好,要注意自己的健康。而李白作詩比較灑脫,信口拈來即是詩,而杜甫作詩向來是苦費心思的,苦用心的結果在李白的眼里便成了身體消瘦的原因,這樣不僅作詩苦的“苦”字有了著落,連太瘦生的“瘦”字也有了來歷。詩的后兩句采用了一問一答的形式,新穎別致,給人以親切之感。
這末兩句,即使解作都是李白的話,也未嘗不顯痛切關懷之情。要知道,李白也是專心致意于詩創作的,也一樣“為作詩苦”。共同的愛好,共同的習性,共同的甘苦,才有這共同理解的似是玩笑之話而實為肺腑之言,多么親切感人!李白是把人生的詩情揉得最好的人之一,從《戲贈杜甫》這首詩中可見一斑。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請告不允時陪巡長沙歲近除矣。。黃公輔。 去臘此時逐武岡,星沙今日又何忙。已舒暖意歸楊柳,猶覺寒風透客裳。白發豈牽三尺綬,青山頻結九回腸。告休未得如初愿,一片鄉心度夕陽。
此地求沿革,當年本合并。林嵐陪禁近,詞廟仰勛名。
水榭分還壯,云廊改更清。諸公齊努力,誰得似桐城。
暮春以事詣圓明園趨公既罷因覽西郊形勝最后過澄懷園和內直友人春晚退直詩 其六。清代。龔自珍。 此地求沿革,當年本合并。林嵐陪禁近,詞廟仰勛名。水榭分還壯,云廊改更清。諸公齊努力,誰得似桐城。
寄江陰史君尹梅津。。釋元肇。 清簡何曾五馬榮,時艱念慮在生靈。江如謝朓詩中靜,山似岳陽樓上青。戢戢魚頭曝冬日,翩翩鴉字出宸庭。三吳父老遙相祝,幾向天邊望福星。
送李屯田守桂陽二首 其一。宋代。王安石。 泊船香爐峰,始與子相識。寄書邗江上,詒我峰下石。緣以湘水竹,攜持與南北。永懷故人歡,不愿百金易。竹枯歸樵蘇,石爛棄沙礫。夷門得邂逅,綠發皆半白。追思少時事,俛仰如一夕。老矣無所為,空知念疇昔。常思一杯酒,要子相解釋。出門事紛紛,歸臥意還
題劉教諭兩山書堂。明代。楊榮。 左峰儼飛蓋,右峰如聚轂。兩峰并高寒,對峙氣清淑。羨爾志沖澹,于焉構書屋。中藏萬卷馀,瑯瑯時誦讀。素燈深夜雨,瀟瀟響梧竹。豈無青藜翁,殷勤訪天祿。白云東西飛,蒼翠宛在目。于茲移教鐸,遠度松溪曲。靜對湛盧清,難忘故山麓。寫此寓高情,尚慕紫陽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