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堂大元,奸佞專權(quán)。開河變鈔禍根源,惹紅巾萬千。官法濫,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鈔買鈔,何曾見。賊做官,官做賊,混賢愚。哀哉可憐!
醉太平·堂堂大元。兩漢。佚名。 堂堂大元,奸佞專權(quán)。開河變鈔禍根源,惹紅巾萬千。官法濫,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鈔買鈔,何曾見。賊做官,官做賊,混賢愚。哀哉可憐!
堂堂大元朝,貪官污吏當(dāng)權(quán)。河水泛濫成災(zāi),新鈔大量印造,貨幣迅速貶值,民不聊生,引起了紅巾軍千萬人起義??辆桦s稅繁雜苛刻,刑法太重,百姓怨聲載道。都到了人吃人的地步,錢換錢,什么時候見過這種情形?奸人做了官,做官的又都是貪官污吏,賢明的人得不到重用。悲哀啊真是可憐!
堂堂大元:此曲見元末明初人陶宗儀《輟耕錄》卷二十二。原注云:“《醉太平》小令一闕,不知誰所造。自京帥至江南,人人能道之?!碧锰?,氣象宏大莊嚴。
奸佞:巧言諂媚的壞人。指元末丞相托托、參議賈魯?shù)热恕?/p>
開河:《續(xù)資治通鑒》記載:“至正十年(1330)十二月,右丞相托克托(即托托)慨然有志于事功。時河決五年不能塞……托克托請躬任其事,帝嘉納之?!Z魯以工部尚書為總治河防使,發(fā)汴梁、大名等十三路民十五萬,廬州等戍十八翼軍二萬,自黃陵岡南達白茅,放于黃固、哈齊等國。又自黃陵至楊村,合于故道,凡二百八十里有奇。”又《草木子》云:“朝廷所降食錢,官吏多不盡支放,河夫多怨?!?/p>
變鈔:據(jù)《元史》《貢祖本紀》及《食貨志》等記載,元朝建國起就用楮幣(即氏幣);先后發(fā)“中統(tǒng)元寶交鈔”、“中統(tǒng)元寶鈔”、“至元寶鈔”,又于至正十年(1350)另發(fā)“至正交鈔”致使物價飛漲,民怨沸騰。
惹紅巾萬千:引起成千上萬起義的紅巾軍。紅巾軍,元末農(nóng)民起義軍,用紅巾裹頭故名。
官法濫:指官吏貪污成風(fēng)和拿錢買官?!恫菽咀印酚涊d:“元朝末年,官貪吏污……自秦王伯顏專政,臺憲官皆偕價同而得,于是有司錄風(fēng)。上下賄賂,公行如市?!?/p>
人吃人:《草木子》:“元京饑窮,人相食。”
鈔買鈔:指錢鈔貶值,用舊鈔倒買新鈔。
元朝末年,奸佞當(dāng)權(quán),朝政極端腐敗。至正十一年(1351年)下令征調(diào)農(nóng)民和兵士十幾萬人治理黃河。黃河兩岸農(nóng)民本已飽受災(zāi)荒之苦,到工地上又橫遭監(jiān)工的鞭打,被克扣口糧,個個無比憤怒。于是,“開河”和“變鈔”就成為農(nóng)民大起義的導(dǎo)火線,導(dǎo)致了紅巾軍起義的爆發(fā)。
批判現(xiàn)實主義,從詞牌開始就是在痛罵當(dāng)權(quán)者,醉太平,粉飾太平罷了,社會矛盾如此尖銳,朝廷還紙醉金迷,難怪元朝90年就滅亡了。
堂堂的大元朝,一幫奸佞小人當(dāng)權(quán),從開河換取錢財開始就是禍害的根源,惹得紅巾軍造反,(紅巾軍好像是朱元璋參加的那支武裝,后來做大了,就不多說了),法令又濫又重,弄得四海之內(nèi)怨聲載道。窮的人就差吃人,有錢人能更有錢,那朝那代有這種現(xiàn)狀。官賊一體,苦到最后的還是老百姓。
通篇在控訴社會現(xiàn)實,但更有些像戰(zhàn)斗檄文,號召被壓迫在最底層的廣大受苦群眾去造反。
題東山楊子仙廟三首 其三。清代。丘逢甲。 鰲頭龍首總浮名,何事神仙也世情。蝴蝶滿天蟾滿地,莫將隱語賺書生。
舟中讀書。清代。蔣士銓。 束書厚疆圉,自固恐自陷。心兵失铦铓,何藥與淬蘸。十載伏髹幾,剝處澤可鑒。兩袖月補綴,布褐色為儉。銳力辟志猛,強識得天欠。饞夫胃脾弱,嘔噦負咀啖。齒牙寧不饕,胸腹卒難饜。精氣因迷謬,智慧墜昏墊。終歲無逸獲,手眼役頗厭。去之日悠悠,此身殊泛泛。吾師新安叟,相啖獨醇釅。坐我艨艟舟,目送覓觴濫。久別俟新異,再見或播摲。詎謂歲月改,憂虞計罌甔。阘?成坐廢,謀食類愚暗。學(xué)道我所欲,救死恐莫贍。寒餓疾已痼,日待斗石砭。及茲春靃靡,而乃掛江帆。得朋丐資斧,欲吐口喁噞。所識半窮乏,不免詫鬼瞰。世路未可測,光景詎能纜。執(zhí)理不勝欲,倏忽營兩念。納睛入胸膈,反目自鞫勘??蓱z文字腹,呀然告虛歉。饑腸時一鳴,苦心倏藏斂。以茲焚臟府,奚待灶木?。所嗟肝與膽,雪亮一古劍。本無機械巧,不畏穿窬舚。對書識彌曠,當(dāng)仁意稍僣。浩然敵外鑠,自得足隱驗。灘渦移舊痕,岸樹坼新艷。及時彼誠能,流矚我亦暫。觀物拾奇悟,識字增默懺。纖夫曳舟上,去波有余憾。行當(dāng)悃圖史,朗誦越天塹。
龍澤驛逢錢使君。。嚴嵩。 袁山借寇何由得,鄱水逢君本未期。為政風(fēng)流應(yīng)兩郡,懷人云樹總多時。滄江暮雨維舟楫,古驛殘花對酒卮。知己難同嘉會少,孤帆欲別更遲遲。
西城晚眺。。黃克晦。 薄暮登城暑氣微,風(fēng)含睥睨欲沾衣。青山滿目慚高隱,白發(fā)盈頭愛落暉。水帶平蕪雙鳥下,云連遠寺一僧歸。深杯未覺黃昏盡,漁火遙生垂釣磯。
燈夕迎紫姑神。宋代。張玉娘。 淑氣回春雪漸融,星河天上一宵通。芙蕖萬點交秋月,鼓角三更度曉風(fēng)。燭影暈迷光綽約,簾環(huán)聲徹佩玲瓏。不妨鳥篆留仙跡,鳳輦殷勤出紫宮。
自題三十八歲小照 其二。清代。鄭孝胥。 吾年垂四十,頗亦厭虛辭。結(jié)習(xí)渾難盡,鳴秋略有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