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闕圣人歌太康,南冠君子竄遐荒。
漢酺聞奏鈞天樂,愿得風吹到夜郎。
流夜郎聞酺不預(yù)。唐代。李白。 北闕圣人歌太康,南冠君子竄遐荒。漢酺聞奏鈞天樂,愿得風吹到夜郎。
朝廷的大人們在教頌盛世的太平安康,我一個罪囚卻被放逐到遙遠荒僻的地方。
聞道朝廷大赦賜酺,奏鈞天樂章,多想得到那東風,把這消息吹到夜郎。
夜郎:今貴州省桐梓縣一帶。酺:言王德布于天下而聚飲食為酺。預(yù):參與。這里不預(yù)是無份的意思。
北闕:古代皇宮北面的門樓,為大臣等候朝見的地方。此代指朝廷。圣人:指皇帝。太康:太平安康。
南冠君子:此指被鄭人俘虜并獻到晉國的楚國伶人鐘儀。見《左傳·成公九年》。遐荒:遠方荒僻之地。
漢酺:漢時之酺,此以漢代唐。鈞天樂:天庭仙樂。這里用以指朝廷賜酺時所奏的樂曲。
參考資料:
1、詹福瑞 等.李白詩全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53-954
2、裴 斐.李白詩歌賞析集.成都:巴蜀書社,1988:254-256
這首詩作于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春。至德二年(757年)末,唐肅宗因為唐軍收復西京等地而“賜民酺(聚會暢飲)五日”。大赦、賜酺的消息傳到南方時,已是次年初,李白正在被流放夜郎的路上。于是有感而發(fā)寫了這首《流夜郎聞酺不預(yù)》。
參考資料:
1、詹福瑞 等.李白詩全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53-954
2、裴 斐.李白詩歌賞析集.成都:巴蜀書社,1988:254-256
這首詩開頭以鐘儀自況。鐘儀被俘為囚,仍然戴南冠,操南音,眷念楚國;李白也是如此,既關(guān)心國運,又眷念唐朝,而且他又在南方被拘囚流放,處境與鐘儀相近。李白在潯陽獄中寫的《萬憤詞投魏郎中》有句云:南冠君子,呼天而啼“,也是以鐘儀自比,可以彼此參照。唐朝國勢好轉(zhuǎn),大赦賜酺,固然使人歡欣鼓舞;但詩人卻要遠竄遐荒,命運乖舛。“北闕”二句使用了整齊的對偶,一邊寫朝廷歌舞升平,一邊寫自己垂老投荒,真是“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杜甫《夢李白》),可見詩人的情緒是非常凄涼和悲傷的。
前二句是寫事實,后二句則寫希望。李白希望鈞天樂這樣美妙的樂曲,隨著風勢遠吹到夜郎,使他能夠聽到。實際上,他當然不僅僅是為了欣賞到美妙的音樂,而是渴望大赦的恩澤,自己也能受到沾溉,得以免除遠竄遐荒的處分。對于遠方暫時不能接觸到的事物,李白在詩篇中往往幻想憑借風力來達到目標。比如當他懷念遠貶龍標的王昌齡時,就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這首《流夜郎聞酺不預(yù)》末二句與之相似,只是他不是要自己的思想感情吹向遠方,而是要朝廷的恩澤吹到自己身上來。這些都表現(xiàn)出他善于馳騁想象以表達自己激蕩感情的特色。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旱雷。宋代。文同。 夏旱亦已久,眾懼非常災(zāi)。茫茫大田中,赤風起炎埃。密云徒滿空,甘澤竟不來。但聞南山下,日日喧怒雷。
集義齋。魏晉。張載。 小齋新創(chuàng)得新名,大筆標題字勢輕。養(yǎng)勇所期戾孟子,動心那肯詫齊卿。川流有本源源聽,月入容光處處明。此道幾人能仿佛,浪言徒遣俗儒驚。
十月六日與客游金山乾明宣塔戒壇彌勒舍利廣教七山寺三首 其一。。劉摰。 水落溪橋霜未寒,岡林平淺是西山。路穿峭茜青蔥底,寺在崎嶇屈曲間。
花園即事呈常。唐代。趙嘏。 煙煖池塘柳覆臺,百花園里看花來。燒衣焰席三千樹,破鼻醒愁一萬杯。不肯為歌隨拍落,卻因令舞帶香回。山公仰爾延賓客,好傍春風次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