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著幽深的巖石而眼波流盼,撫摸著桂花的枝條而凝神冥想。
等待千年才等到與你相遇,你又為何獨自前往?
流盼:猶流眄,流轉目光觀看。
凝想:“猶凝思,聚精會神地思考;沉思。
千齡:猶千年、千歲。極言時間久長。
荃:古書上說的一種香草,亦用以喻國君。
此詩系徐惠八歲時,由其父徐孝德出題而作,詩成后,其父大驚,認為徐惠的才華是不可能被人為掩蓋,從此徐惠的詩作等被廣泛傳播。唐太宗聽說后,將徐惠納入宮中,封為才人。
參考資料:
1、(北宋)歐陽修等 .新唐書 .北京 :中華書局 ,2000 .
徐惠的《擬小山篇》系徐賢妃徐惠八歲時所作的騷體詩,由其父親命題,為仿漢代淮南小山《招隱士》而作。因為題目指定為擬《離騷》,所以使運用幽巖、桂枝、荃這類與屈原有關的意象和騷體表達方式的構思成為必然選擇。也使文字層面的體性特征也必然是古雅莊重。本詩繼承了《楚辭》的藝術特色和表現手法。作者者技巧嫻熟,用連綴的方式組合詩歌意象,把前兩句中“流盼”和”凝想“的屈原形象與“千齡此遇”的作者關聯起來。最后一句則挽結全詩。詩歌音韻流轉,境界清雅,含義深遠,格調沉著。中間虛詞的使得詩歌語氣舒緩有致,節奏抑揚頓錯,含蓄蘊藉地抒發了詩人的內在情感,委婉曲折地表現了身處封建社會的學識出眾的女子無法實現心志的孤寂。
全詩運用整齊的六言句式塑造了一個遠離塵世喧囂的女子,“她”在幽深寂靜的巖谷,站立著、探尋著、若有所待。漸漸地,在惆悵襲上心頭時,她下意識地撫摸著幽香清遠的桂枝!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和久久的凝視。所待之人的久久不至,雖然使她的身心都籠罩在漸漸濃重的惆悵之中,但她深信那一份寂寞的孤獨非常有價值,那份孤高拔俗、凝神澄志的虔誠等待,一定會在不期然中創造一段曠古未有的傳奇。落寞的心雖然嘆息“荃何為兮獨往?”。但”她“并沒有停止等待,詩中以"荃“指代”她“在等待的人。而”荃“這一意象在《離騷》中,專用以指代楚王。顯然,徐惠模仿屈原的語氣,向虛擬中的"荃”表白自己的等待。最后兩小句詩顯然表明,從女童步入少女時代的徐惠,心中早有一個屬于想象世界的、與周圍現實世界的凡夫俗子截然不同的”荃“。
全詩滲透著浪漫而幽婉的風格,顯示出詩人在內心深處,渴望與一個偉大的人物建立起一份“千古一遇”足以傳為萬世美談的曠古奇緣。
徐惠(公元627年―公元650年),湖州長城人(今長興人),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嬪。生于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年少時便才華出眾。唐太宗聽說后,將她納為才人。后被封為婕妤,接著又升為充容。貞觀末年,唐太宗頻起征伐、廣修宮殿。徐惠上疏極諫,剖析常年征伐、大興土木之害。唐太宗認可了她的看法并對她厚加賞賜。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駕崩,徐惠哀慕成疾,不肯服藥,又作七言詩和連珠以示愛慕。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病逝,年僅二十四,被追封賢妃,陪葬昭陵石室。 ...
徐惠。 徐惠(公元627年―公元650年),湖州長城人(今長興人),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嬪。生于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年少時便才華出眾。唐太宗聽說后,將她納為才人。后被封為婕妤,接著又升為充容。貞觀末年,唐太宗頻起征伐、廣修宮殿。徐惠上疏極諫,剖析常年征伐、大興土木之害。唐太宗認可了她的看法并對她厚加賞賜。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駕崩,徐惠哀慕成疾,不肯服藥,又作七言詩和連珠以示愛慕。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病逝,年僅二十四,被追封賢妃,陪葬昭陵石室。
八詠詩 其四 霜來悲落桐。南北朝。沈約。 悲落桐。落桐早霜露。燕至葉未抽。鴻來枝已素。本出龍門山。長枝仰刺天。上峰百丈絕。下趾萬尋懸。幽根已盤結。孤枝復危絕。初不照光景。終年負霜雪。自顧無羽儀。不愿生曲池。芬芳本自乏。華實無可施。匠者特留眄。王孫少見之。分取孤生蘗。徙置北堂陲。宿莖抽晚干。新葉生故枝。故枝雖遼遠。新葉頗離離。春風一朝至。榮華并如斯。自惟良菲薄。君恩徒照灼。顧已非嘉樹。空用憑阿閣。愿作清廟琴。為舞雙玄鶴。薜荔可為裳。文杏堪作梁。勿言草木賤。徒照君末光。末光不徒照。為君含噭咷。陽柯綠水弦。陰枝苦寒調。厚德非可任。敢不虛其心。若逢陽春至。吐綠照清潯。
題韶州李同知百泉漱雪吟卷。宋代。王義山。 癖到膏盲藥不醫,把泉煮石煉成詩。齒根更著雪來嚼,吟過海關又一奇。
睡足軒二首。宋代。秦觀。 長年憂患百端慵,開斥僧坊頗有功。地撤蔽虧僧界凈,人除荒穢玉奩空。青天并入揮毫里,白鳥時興隱幾中。最是人間佳絕處,夢殘風鐵響丁東。
長句和平見治音,京華猶記盍朋簪。聲傳珠履星辰近,影動金蓮雨露深。
云樹有圖憑鷹寄,春山無伴聽鶯吟。懸知兩地看明月,愛國憂民共此心。
詹尚書同文以堵文明所作云樹圖寄徐大參復初仍寄以詩因次其韻。元代。凌云翰。 長句和平見治音,京華猶記盍朋簪。聲傳珠履星辰近,影動金蓮雨露深。云樹有圖憑鷹寄,春山無伴聽鶯吟。懸知兩地看明月,愛國憂民共此心。
寄題武陵柳氏所居二首其二康樂樓。宋代。蘇轍。 邑居欲盡溪山好,不作層樓無奈何。巖谷滿前收蠟屐,漪漣極目卷漁蓑。安心已得安身法,樂土偏令樂事多。千里筠陽猶靜治,還家一笑定無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