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紅渾圓的紅豆,生長在陽光明媚的南方,春暖花開的季節,不知又生出多少?
希望思念的人兒多多采集,小小紅豆引人相思。
相思:題一作“相思子”,又作“江上贈李龜年”。
紅豆:又名相思子,一種生在江南地區的植物,結出的籽像豌豆而稍扁,呈鮮紅色。
“春來”句:一作“秋來發故枝”。
“愿君”句:一作“勸君休采擷”。采擷(xié):采摘。
相思:想念。
此詩一作《江上贈李龜年》,可見為懷念友人之作。據載,天寶末年安史之亂時,李龜年流落江南曾演唱此詩,可證此詩為天寶年間所作。
參考資料:
1、鄧安生 等.王維詩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0:214-215
這是借詠物而寄相思的詩,是眷懷友人之作。起句因物起興,語雖單純,卻富于想象;接著以設問寄語,意味深長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誼,表面似乎囑人相思,背面卻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語雙關,既切中題意,又關合情思,妙筆生花,婉曲動人。全詩情調健美高雅,懷思飽滿奔放,語言樸素無華,韻律和諧柔美。可謂絕句的上乘佳品。
紅豆產于南方,結實鮮紅渾圓,晶瑩如珊瑚,南方人常用以鑲嵌飾物。傳說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邊地,哭于樹下而死,化為紅豆,于是人們又稱呼它為“相思子”。唐詩中常用它來關合相思之情。而“相思”不限于男女情愛范圍,朋友之間也有相思的,如蘇李詩“行人難久留,各言長相思”即著例。此詩題一作《江上贈李龜年》,可見詩中抒寫的是眷念朋友的情緒。
“南國”(南方)既是紅豆產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首句以“紅豆生南國”起興,暗逗后文的相思之情。語極單純,而又富于形象。次句“春來發幾枝”輕聲一問,承得自然,寄語設問的口吻顯得分外親切。然而單問紅豆春來發幾枝,是意味深長的,這是選擇富于情味的事物來寄托情思。“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雜詩》)對于梅樹的記憶,反映出了客子深厚的鄉情。同樣,這里的紅豆是赤誠友愛的一種象征。這樣寫來,便覺語近情遙,令人神遠。
第三句緊接著寄意對方“多采擷”紅豆,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以采擷植物來寄托懷思的情緒,是古典詩歌中常見手法,如漢代古詩:“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即著例。“愿君多采擷”似乎是說:“看見紅豆,想起我的一切吧。”暗示遠方的友人珍重友誼,語言懇摯動人。這里只用相思囑人,而自己的相思則見于言外。用這種方式透露情懷,婉曲動人,語意高妙。宋人編《萬首唐人絕句》,此句“多”字作“休”。用“休”字反襯離情之苦,因相思轉怕相思,當然也是某種境況下的人情狀態。用“多”字則表現了一種熱情飽滿、一往情深的健美情調。此詩情高意真而不傷纖巧,與“多”字關系甚大,故“多”字比“休”字更好。末句點題,“相思”與首句“紅豆”呼應,既是切“相思子”之名,又關合相思之情,有雙關的妙用。“此物最相思”就像說:只有這紅豆才最惹人喜愛,最叫人忘不了呢。這是補充解釋何以“愿君多采擷”的理由。而讀者從話中可以體味到更多的東西。詩人真正不能忘懷的,不言自明。一個“最”的高級副詞,意味極深長,更增加了雙關語中的含蘊。
全詩洋溢著少年的熱情,青春的氣息,滿腹情思始終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話兒不離紅豆,而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達得入木三分。它“一氣呵成,亦須一氣讀下”,極為明快,卻又委婉含蓄。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話往往樸素無華,自然入妙。王維很善于提煉這種素樸而典型的語言來表達深厚的思想感情。所以此詩語淺情深,當時就成為流行名歌是毫不奇怪的。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余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
王維。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余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聞南中流言有感 其四。明代。王世貞。 裁呼小草便無聞,祇為慚他誓墓文。若道長安車馬色,春風吹作五陵云。
送傅貞甫西游。。歐必元。 江亭送客酒盈尊,江山秋風木葉翻。三百灘頭看夜月,萬重山色送啼猿。求丹不問千年汞,作賦能銷二女魂。花底青絲游騎遍,河陽栽后幾株存。
游碧玉洞。。區必傅。 杖策恣邀游,相從在浚谷。洞口白云生,天際巖如屋。瀑布掛崖間,飛空作碧玉。長侶江流聲,還如煙霧簇。幽人獲其趣,仰臥觀不足。采彼澗中蒲,泛觴石泉曲。吹笙應空山,幽響恒相逐。往笑任所之,沿流攬秋菊。共唱紫芝歌,遙慕綺與角。
穆護砂 亂后重游太清宮。。黃公渚。 鼓枻滄溟去。踐山盟、待證鷗鷺。趁禺收浪,海天霞曙。瀛壖清淺如許。一徑處、檀欒青鳳舞。炎景斂、日中無暑。林海蕩、綠云靡極,繞殿腳、泉聲如故。婀娜蓬萊,葳蕤薝葡,十年重到渺愁余。訪煉師羽化,玉徽輟軫,腹痛賞音無。寥落鐘魚琳宇。碧紗籠、壁題塵污。悵蕊珠宮闕,沈沈朱鳥,年時洞天曾住。遁藕空、將身迷處所。生意撫、婆娑庭樹。道場散、饑鴉掠食,兵塵梗、歸雁無書。海印蕪平,寶珠花萎,魂歸絳雪淚應枯。又黃昏、戰艦空灘,角聲吹暮雨。
題劉教諭兩山書堂。明代。楊榮。 左峰儼飛蓋,右峰如聚轂。兩峰并高寒,對峙氣清淑。羨爾志沖澹,于焉構書屋。中藏萬卷馀,瑯瑯時誦讀。素燈深夜雨,瀟瀟響梧竹。豈無青藜翁,殷勤訪天祿。白云東西飛,蒼翠宛在目。于茲移教鐸,遠度松溪曲。靜對湛盧清,難忘故山麓。寫此寓高情,尚慕紫陽躅。
勤王北望感懷十三首 其七。唐代。康有為。 國土同孤注,君王類置棋。金輪篡唐日,叔帶亂周時。弧眼哀褒姒,衣冠孰柬之。人謀雖欲盜,天命豈能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