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玉門關外道路竟如此遙遠,翹望故都金陵音信又何等稀疏。
我現在激動地流下千行熱淚,只因為拜讀了您萬里寄來的手書。
王琳:(526—573年),字子珩,南北朝時期名將。庾信好友。
玉關:玉門關,在今甘肅敦煌西。《后漢書·班超傳》載,班超于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率軍赴西域,至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自以久在絕域,年老思鄉”,遂上疏請歸,疏中說:“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門關。”庾信在這里暗用其事,以自己羈旅長安比班超“久在絕域”,所以說“玉關道路遠”。
金陵:梁朝國都建康,今南京。信使:指使者。疏:稀少。
千行淚:梁王僧孺《中川長望》:“故鄉相思者,當春愛顏色。獨寫千行淚,誰同萬里憶。”
君:指王琳。萬里書:從遠方寄來的信。時王琳在郢城練兵,志在為梁雪恥,他寄給庾信的書信中不乏報仇雪恥之意,所以庾信為之泣下。
參考資料:
1、魏建 米壽順主編.《山東省五年制師范學校統編教材(試用本) 中國文學(第二冊)》:齊魯書社,2001年06月第1版:第46-47頁
2、許逸民譯注.《古代文史名著選譯叢書——庚信詩文選譯(修訂版)》:鳳凰出版社,2011.05:第165頁
庾信是梁朝著名的文學家。侯景之亂初步平定時,梁元帝派他出使北方的西魏,被西魏留下不許南歸。庾信十分思念南方的故國。這首詩是他在北方收到王琳寄給他的信以后所作。
參考資料:
1、王樹海主編;付民印著.《通賞中國古詩》:長春出版社,2014.01:第69頁
詩的起首“玉關道路遠,金陵信使疏”,言詩人與王琳一仕北朝、一仕南國,相隔遙遠,音訊難通。“金陵”、“玉關”二地名相對,“道路遠”又與“信使疏”相對;“遠”字表示空間的距離,“疏”表示時間的久隔,這兩句對仗工整,為下句起到鋪墊的作用。
“獨下千行淚,開君萬里書”意為接到王琳來自遠方的書信,不禁滄然淚下,未曾見到信上的文字,卻已經淚灑千行了。這一流淚啟信的細節描寫,比開君萬里書,讀罷千行淚更為感人,生動地表現出作者悲喜交集,感慨萬端的復雜心情。尤其是一個“獨”字,蘊意極深。當時,庾信雖然受到北周朝廷的賞識,在長安供職俸祿,但他“身在曹營心在漢”,暗中與王琳通信,一刻也沒有忘記故國之恥。在復雜的政治環境下,他的鄉關之思和南歸之意是不能直率表露的,只能通過詩文曲折婉轉地表現。用一個“獨”字,既寫出了暗中有所希冀,也寫出了作者身在異邦,孤獨苦悶的環境和感受。“萬里書”與“千行淚”相對,皆用夸張的手法,描寫此信得來之不易,又與上二句“道路遠”、“信使疏”相照應,針線十分緊密,構思亦很巧妙。僅僅二十個字,卻抵得過千言萬語,包孕著作者十分復雜的情感,深沉含蓄,催人淚下。
前二句言南北道遠,音訊疏隔。言外之意:今日居然接到故人書信,不勝驚喜。后二句寫拆閱書信時的心情。王琳懷雪恥之志,可以想象信中滿紙慷慨悲壯之詞,使詩人深受感動,為之下淚。詩人為何拆書下淚?是有感于故人萬里寄書的情誼?還是觸動了悠悠鄉思?或是感慨于故人的忠烈之情,而羞慚于自己的茍全?詩中均未言明。無限話語盡在潸然而下的“千行淚”中。
庾信(513—581)字子山,小字蘭成,北周時期人。南陽新野(今屬河南)人。他以聰穎的資質,在梁這個南朝文學的全盛時代積累了很高的文學素養,又來到北方,以其沉痛的生活經歷豐富了創作的內容,并多少接受了北方文化的某些因素,從而形成自己的獨特面貌。 ...
庾信。 庾信(513—581)字子山,小字蘭成,北周時期人。南陽新野(今屬河南)人。他以聰穎的資質,在梁這個南朝文學的全盛時代積累了很高的文學素養,又來到北方,以其沉痛的生活經歷豐富了創作的內容,并多少接受了北方文化的某些因素,從而形成自己的獨特面貌。
宿閔口畢氏三絕 其二。明代。程敏政。 秀水城東學士阡,寸心常繞瓣香前。聞君當日曾相見,屈指流光二十年。
繞佛閣 其二 東堂月夜,疊前韻。清代。樊增祥。 昨宵猛雨。今夜碧月,來共鷗語。茶夢圓否。欲圓又破,梁間燕兒絮。小園一畝。梧竹影里,窺見河鼓。風葉掀舞。小荷墮粉,徘徊不能去。夜久葛巾濕,髣髴瑤階生白露。風裊鬢絲,清于池上鷺。且一薦冰甌,薄點梅醋。畫檐深處。有點點流螢,簾隙偷度。照青編、任人看覷。
次韻程弟 其八。宋代。方岳。 莫為盤飧烹不鳴,借公松石聽溪聲。貂蟬只是麒麟楦,寄語諸公卿自卿。
仆本江北人,今作江南客。再去江北游,舉目無相識。
金風吹我寒,秋月為誰白。不如歸去來,江南有人憶。
未到故鄉時,將為故鄉好。及至親得歸,爭如身不到。
感懷詩二章(奉使中原署館壁)。唐代。韓熙載。 仆本江北人,今作江南客。再去江北游,舉目無相識。金風吹我寒,秋月為誰白。不如歸去來,江南有人憶。未到故鄉時,將為故鄉好。及至親得歸,爭如身不到。目前相識無一人,出入空傷我懷抱。風雨蕭蕭旅館秋,歸來窗下和衣倒。夢中忽到江南路,尋得花邊舊居處。桃臉蛾眉笑出門,爭向前頭擁將去。
林浴元民部邀游虎丘夜半方回。明代。郭之奇。 龍門通世好,虎剎獲新觀。會晤緣非偶,登臨足未艱。層峰隨野眺,曲澗恣幽盤。風入陵通氣,日歸寺隱巒。歌聲依谷響,酒興得山寬。別后空馀此,扁舟破夜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