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葉片片沉醉于動人的秋色,碧溪潺潺在夜里彈奏起琴弦。
美好的日子逝去不可能再來,凄風苦雨無限讓人度日如年。
葉:一作“樹”。
碧溪:綠色的溪流。
佳期:美好的時光。
杳(yǎo):昏暗、遙遠,沒有盡頭。
這首詩最早錄載于《樹萱錄》。書中說:“番禺鄭仆射嘗游湘中,宿于驛樓,夜遇女子誦詩……頃刻不見。”所誦即上詩。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魏慶之《詩人玉屑》都轉錄了《樹萱錄》的記載。前者把此詩列入“鬼詩”類,后者則列為“靈異”類。
參考資料:
1、鄧光禮 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386-1387
此詩首句“紅葉醉秋色”五字,用重彩繪出一幅楓葉爛漫、秋色正濃的畫面。那優美的景色,宜人的氣候,令人心醉神馳。“霜葉紅于二月花”是描寫秋色的名句,然“紅葉醉秋色”的境界,卻也別具韻味。詩人用一“醉”字,把“紅葉”與“秋色”聯系起來,使抽象的秋色具體可感,描繪了一幅美麗絢爛的秋景圖。用字精煉,以少總多。
次句“碧溪彈夜弦”,也寫得情韻縈繞,優美動人。白晝消逝,夜幕降臨,楓林隱去,碧藍澄澈的溪水,潺潺流動,宛然在彈奏一支樂曲,如泣如訴,打破了這夜的寂靜。夜色如水,不可能不動人情思。這里,“碧”是個訴諸視覺的顏色字。在一般的夜晚,是無法分辨水色的。只有憑借天空的明月,身臨溪畔的人,才有可能見得真實,辨得清楚。“彈”字下得也很妙。它不僅寫出溪流富有音樂般的詩韻,而且以動襯靜,把一個萬籟俱寂的夜色,烘托得更加幽深。詩雖未寫月,卻自有一輪明月朗照;未寫人,卻有一個少女的倩影徘徊溪畔;未寫情,卻有一縷悲哀寂寞的情絲,從“夜弦”的曲調中輕輕流出,如泣如訴,縈回耳際。這種虛中見實、實中見虛的寫法,筆墨精當,含蘊豐富,營造了一種寧靜、幽邃的氛圍。
后兩句抒情。主人公終于吐出了自己的心聲:“佳期不可再,風雨杳如年。”那曾經有過的美好日子一去不復返了,心愛的人兒再也不會和自己共度美好快樂的時光。陪伴自己的只能是那漫長的凄風苦雨、度日如年的生活。這兩句直言不諱地把這位徘徊于月下溪畔的女子內心的秘密,和盤托出。原來她是位失戀的女子,曾有過幸福的愛情,而此時,“佳期”卻一去不復返了。可是這位多情女子還像過去一樣熱戀著愛人。在楓葉如醉、碧溪夜月的環境中,她徘徊著,回憶著,祈望著,等待著,從原野來到溪邊,從白天直至深夜。可是,物是人非,再也見不到他的身影。“佳期不可再”,寥寥五字,把這位滿懷希望的女子推向了絕望的深淵。她想:“今后的生活又將如何呢?”回答是:“風雨杳如年。”風雨如晦,度日如年,未來的日子是渺茫、悲涼、凄迷的。如果把這里的“風雨”理解為社會“風雨”的話,那么這詩所寫的愛情悲劇,就具有更廣泛深刻的社會意義了。
這首詩語短情深,措辭委婉而造語清麗。詩人善于選擇典型的意象,渲染了一種迷離愁苦的詩境。詩中以景襯情,情與景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大大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湘驛女子:生平不詳。唐代詩人,著有一詩甚為有名。諸多文學作品中均有記錄《全唐詩》作者亦將此詩選編于內。 ...
湘驛女子。 湘驛女子:生平不詳。唐代詩人,著有一詩甚為有名。諸多文學作品中均有記錄《全唐詩》作者亦將此詩選編于內。
清平樂 其三。。程濱。 唏噓堂上,舉世誰無妄。惟有軍持成寶相,矯若游龍蕩漾。長空夜影青青。平添雪后心情。莫道能醫心病,終朝郁郁為名。
秋日雜興。宋代。敖陶孫。 陣云起西北,中原暗黃塵。豈無匡時算,無路不得陳。書生亦過計,夜夜占天文。匣劍似識時,中宵啞然鳴。我亦發悲歌,沾衣涕從橫。
秋日。宋代。張耒。 隕葉鳥不顧,枯莖蟲莫吟。野荒田已獲,江暗夕多陰。夜語聞山雨,無眠聽楚砧。敝裘還補綻,披拂動歸心。
山中九日。。郭印。 信馬幽尋慣,重陽未及家。清游貪翠巘,素約負黃花。縱目心先折,經秋鬢欲華。因循時節過,底處覓流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