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宵月下有懷。唐代。孟浩然。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驚鵲棲未定,飛螢卷簾入。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佳期曠何許,望望空佇立。
一輪明月高高地掛在天空,月光映上露珠晶瑩剔透,好像被露水打濕了一樣。在如此美麗的月光下,寒鵲不知道該到哪里棲息。而螢火蟲也不敢和月光爭一點光亮。隨著卷起的門簾飛進了房間。
院子里只剩枝丫的槐樹落在月光下的影子,稀疏凄涼。而這個時候從鄰居那邊傳來的杵聲在寂靜的秋夜里顯得那么清晰急促。相隔遙遠。如何去約定相聚的日子,只能惆悵地望著同樣遙遠的月亮,什么事也做不了,就那樣傻站著。
沾:潤濕。
棲:棲息。
簾:即竹簾,可以卷起,故稱卷簾。
杵(chǔ):春米、搗衣用的棒槌。此用作動詞,指搗衣。
佳期:原指與佳人相約會,后泛指歡聚之日。
望望:望了又望。
佇立:久久站立。
參考資料:
1、蕭楓,桑希臣編.唐詩宋詞元曲 一:線裝書局,2002.01:第178頁
2、吳霞,陸險峰本冊主編.小學生天天誦讀 5年級: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07:第32頁
這首詩是孟浩然在異鄉月夜思念親人而作。
參考資料:
1、劉錟編寫.情系明月:詠月古詩欣賞: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3:第103頁
第一,二句“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極為平淡的文筆勾勒出一幅孤清明月圖,此時的明月很是寂靜,甘心懸于秋空,也不霸道,只是將光彩照到晶瑩的露水上,這不是一種炫耀,而是一種淡如水的關懷,就如詩人與明月有著一層微妙的關系。
第三,四句“驚鵲棲未定,飛螢卷簾飛”,這是極好的動態描寫,惶誠惶恐的鵲仍沒有找到自己的住處,而飛螢早巳隨燈光飛人尋找它的寄托。這是對比的描寫,在此寫法之下,真切地感受到驚鵲的彷徨與恐懼,詩人正也如它,在眾人歡聚的夜晚卻不知何去何從,又得流連徘徊。
而第五,六句“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更是加深了這一孤清的意境,在庭院中稀疏的樹影中,在鄰家急急的夜杵聲中,他更顯得形單影只,骨子深處的孤獨更是無處逃逸,全部涌上心頭,強烈而含蓄。
于是詩人再也抑制不住,發出了第七句的“佳期曠何許”的感嘆,以后便是最后一句的“望望空佇立”。冷清凄涼的庭院里,唯有他一人久久佇立、沉默,不愿離去。描繪了一幅凄涼幽冷的環境下,一人孤單只影遠望的畫面。
通讀整篇,發現并無任何用詞新奇之處,但妙就妙在這意境的成功營造。詩人以流水般流暢的文筆,以“明月”“驚鵲”“寒影”等一組意象畫出了一幅別樣的孤清月夜圖。徜徉其中,能清楚地看見他的思痕,觸摸到他跳躍的文思,聽到他的嘆息。
孟浩然(689-740),男,漢族,唐代詩人。本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義,喜濟人患難,工于詩。年四十游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后隱居鹿門山,著詩二百余首。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漢族,唐代詩人。本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義,喜濟人患難,工于詩。年四十游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后隱居鹿門山,著詩二百余首。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
宋氏五女(若芬五女:若華、若昭、若倫、若。唐代。王建。 五女誓終養,貞孝內自持。兔絲自縈紆,不上青松枝。晨昏在親傍,閑則讀書詩。自得圣人心,不因儒者知。少年絕音華,貴絕父母詞。素釵垂兩髦,短窄古時衣。行成聞四方,征詔環珮隨。同時入皇宮,聯影步玉墀。鄉中尚其風,重為修茅茨。圣朝有良史,將此為女師。
詠懷。。曹家達。 幽意值所適,冶游良未然。木末搖東風,溪水鳴濺濺。人心抱幽默,相激各自賢。豈不愿安靜,逼抑成沸煎。不見魏唐睢,挺劍秦王前。
柳家井畔,感傳書無路。霧閣荒唐吊龍女。便一枝、橫竹吹入湖煙,平波上、驚起老魚秋舞。
下界忒無聊,我勸銀蟾,飛到人間最空處。身世玉壺中,詩意高寒,曾遍染、湘天風露。
洞仙歌 湖天望月。清代。易順鼎。 柳家井畔,感傳書無路。霧閣荒唐吊龍女。便一枝、橫竹吹入湖煙,平波上、驚起老魚秋舞。下界忒無聊,我勸銀蟾,飛到人間最空處。身世玉壺中,詩意高寒,曾遍染、湘天風露。都說道今宵月朦朧,偏照出離愁,者般清楚。
送李屯田守桂陽二首 其一。宋代。王安石。 泊船香爐峰,始與子相識。寄書邗江上,詒我峰下石。緣以湘水竹,攜持與南北。永懷故人歡,不愿百金易。竹枯歸樵蘇,石爛棄沙礫。夷門得邂逅,綠發皆半白。追思少時事,俛仰如一夕。老矣無所為,空知念疇昔。常思一杯酒,要子相解釋。出門事紛紛,歸臥意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