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樹下坐,終日自翩躚。據梧有深意,撫松豈徒然。
亮哉君子心,不為一物牽。綠葉青天下,翠幄蒼崖前。
撫己足自悅,此味無言傳。
靜坐吟 其四。明代。高攀龍。 我愛樹下坐,終日自翩躚。據梧有深意,撫松豈徒然。亮哉君子心,不為一物牽。綠葉青天下,翠幄蒼崖前。撫己足自悅,此味無言傳。
高攀龍(1562年 - 1626年),字存之,又字云從,江蘇無錫人,世稱“景逸先生”。明朝政治家、思想家,東林黨領袖,“東林八君子”之一。著有《高子遺書》12卷等。萬歷十七年(1589年)中進士。后遇父喪歸家守孝。天啟六年(1626年)三月,高攀龍不堪屈辱,投水自盡,時年六十四歲。崇禎初年(1628年),朝廷為高攀龍平反,贈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謚“忠憲”。 ...
高攀龍。 高攀龍(1562年 - 1626年),字存之,又字云從,江蘇無錫人,世稱“景逸先生”。明朝政治家、思想家,東林黨領袖,“東林八君子”之一。著有《高子遺書》12卷等。萬歷十七年(1589年)中進士。后遇父喪歸家守孝。天啟六年(1626年)三月,高攀龍不堪屈辱,投水自盡,時年六十四歲。崇禎初年(1628年),朝廷為高攀龍平反,贈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謚“忠憲”。
次韻平仲侍郎移居見簡。宋代。李彌遜。 不寄斜封歲已馀,那聞異縣更移居。羈懷易動野馬也,歸夢自成胡蝶與。有宅一區如子少,受薪十束見予疏。遙知富有千頭橘,奉乞當年種樹書。
自題畫梅。。金鑒才。 野梅如雪綴寒條,夢斷孤山月已凋。錦色千重應物累,春愁一點許君消。貪泉穿石真迷眼,細柳經風竟折腰。不覺只今林下客,青氈自擁話前朝。
古詩十四首 其二。元代。張昱。 漢詩十九首,不復辨名氏。蘇李及枚乘,伯仲之間耳。當時尚詞賦,六義誰作意?雖非大雅言,頗有風人致。篇章何在多,自足傳于世。所嗟黃初后,作者莫與企。
宿獻花巖作 其一。明代。朱應登。 名山隔歲與心期,古寺經過再賦詩。僮仆解裝先藉草,主僧留客旋烹葵。泉鳴澗壑秋生駛,樹隱房櫳日上遲。豈獨有緣參法界,同行吏部共襟期。
題扇寄何上舍。明代。湛若水。 何曾二子游楊輩,霜雪青霞候我門。可是行云無定跡,東風招手白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