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知逐勝忽忘寒,小立春風夕照間。
最愛東山晴后雪,軟紅光里涌銀山。
群山雪不到新晴,多作泥融少作冰。
最愛東山晴后雪,卻愁宜看不宜登。
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東山全白賦最愛東山晴后雪二絕句。宋代。楊萬里。 只知逐勝忽忘寒,小立春風夕照間。最愛東山晴后雪,軟紅光里涌銀山。群山雪不到新晴,多作泥融少作冰。最愛東山晴后雪,卻愁宜看不宜登。
只知道尋覓勝景而忘了天寒,偶立在春風中夕陽晚照之間。
我最喜歡那東山晴后的雪景,軟紅的光芒里涌來座座銀山。
東山的積雪留不到天放新晴,多成了濕潤的泥土少許成冰。
我最喜歡那東山晴后的雪景,發愁適合觀賞而不適合攀登。
東山:指作者家鄉的山。
逐勝:尋覓勝景。
銀山:形容雪后東山如銀山。
群山:指東山。新晴:剛放晴的天氣。
泥融:濕潤的泥土。
這首詩約作于宋寧宗慶元(1195—1200)年間,當時作者年老退休,隱于家鄉吉水,某個春日東山有晴后雪景,作者賞而作此組詩。
參考資料:
1、張鳴.宋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419-420
這組詩的題目直接言明“最愛”,表達情感取向。第一首詩描寫了東山雪后陽光朗照的美麗景象。這首詩作于早春,天氣乍暖還寒時候。東風輕拂,萬物開始復蘇,四山開始掙脫冬日的枯黃,泛出片片青綠。詩人整日都在追逐那一片片青綠,早已忘記了早春還有絲絲寒意。在春風夕照間停留,環顧群山,原來此刻最美的是東山上那一片雪。
第一句“只知逐勝忽忘寒”,寫自己因為只顧著追逐尋覓勝景而忘記了寒冷,第二句“小立春風夕照間”寫偶爾在春風中站立,在夕陽中放眼賞看美景。這兩句寫詩人不懼寒冷,尋覓美景,立于風中,在夕陽中欣賞美景的形象,把一個因愛美景而不顧寒冷的“癡人”形象展現出來。
第三句“最愛東山晴后雪”直言自己最喜愛東山天晴之后的雪景,而第四句“軟紅光里涌銀山”則為全詩最妙的景語。其中“軟”字寫出白雪映照下的夕陽紅光,是那么的柔和細微,賦予夕陽光芒以形象的觸覺,寫出了夕陽的無限美好。另一個“涌”字則把白雪覆蓋的群山在夕陽之下閃耀光芒,在視覺上產生向自己涌動而來的動態感描繪出來,有化靜為動的奇功。
第二首詩描寫了陽光照耀下東山積雪消融的景象。隨著時間推移,東山上的雪漸漸消融,多是變成了濕潤的泥土而少許成冰,而這時還沒到新晴之時。這就是前兩句所寫,不僅很好承接上一首點出雪后消融的景象,而且為下面“宜看不宜登”講明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句,這句“最愛東山晴后雪”在前首同樣的位置就出現了,而再寫一次就進一步表現了對東山之雪的喜愛,這樣的情感是非常有力的。但略不同于前首,這句話的是帶有些許愁意的。第四句直接點出了愁,作者所愁的是“宜看不宜登”,可以遠觀而不可登攀近賞,對于作者來說卻是十分失望的,而且其中又隱含著對白雪消融掉的可惜。
楊萬里。 楊萬里,字廷秀,號誠齋,男,漢族。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人。南宋杰出詩人,與尤袤、范成大、陸游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南宋四大家”。
丙辰北來詩第三章 其二。近現代。朱青長。 戲挽鴻濛訪赤松,瑤池車駕幾人從。迷途具茨悲前馬,沸鼎殘羹欲豢龍。貝闕漸深云叆叇,天衣璀璨玉丁東。塵堆已隔方壺遠,怕問蓬山第二峰。
游凈慈寺次錢學士韻。。韓雍。 勝境分明是洞天,偷閑試問上乘禪。老僧出定驚相迓,見我來游喜欲顛。翠竹萬竿圍客座,白鷗數點傍漁船。品題賴有文章伯,留得明珠顆顆圓。
寄塵異但侍元。明代。釋函是。 買斷青山長白云,閒栽桃李兩溪分。別來樵徑新松竹,憶去籬笆舊見聞。佇立不堪人境異,遙看空見水天文。誰能千里謀晨夕,歸掩柴扉寄與君。
寄江陰史君尹梅津。。釋元肇。 清簡何曾五馬榮,時艱念慮在生靈。江如謝朓詩中靜,山似岳陽樓上青。戢戢魚頭曝冬日,翩翩鴉字出宸庭。三吳父老遙相祝,幾向天邊望福星。
新作殊亭。宋代。薛季宣。 虎將夏中時,旋復怡亭址。茅茨覆采椽,樸拙亦可喜。建斗五移杓,殊亭更釋子。規摹雖少華,不陋復不侈。元碑碎俗令,遺集裒空紙。縱步此山椒,金聲猶屬耳。舊亭苦弗稱,新亭直殊美。書文兩奇絕,蹤跡存布指。古人久不見,今人尚殊此。能知古今意,元始本無始。
瞻嶧亭次歐陽圭齋先生韻。明代。謝肅。 黃棟河西一草亭,嶧山相對兩峰青。云浮魯觀無今古,石刻秦文似日星。游子臨流方嘆逝,醉翁行路巳勞形。亦知仁者偏多壽,何必丹丘住福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