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日本國僧敬龍歸。唐代。韋莊。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東更東。此去與師誰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風。
遙遠的扶桑已在渺茫之中,您家在扶桑東面還要往東。
此去誰能與你一起到家鄉?唯有一船明月和滿帆清風。
敬龍:日本和尚名。
扶桑:古時傳說的東方神木和國名,也指傳說中太陽升起的地方。《山海經·海外東經》:“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郭璞注:“扶桑,木也。”《海內十洲記·帶洲》:“多生林木,葉如桑。又有椹,樹長者二千丈,大二千馀圍。樹兩兩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以名為扶桑也。”后世常用來指代日本。渺茫:遠而空蕩的樣子。
師:古代對僧人、道士的尊稱。此指敬龍和尚。
參考資料:
1、張國舉.唐詩精華注譯評.長春:長春出版社,2010:801-802
晚唐時期,日本因唐朝國內動亂,于唐文宗開成三年(838年)停止派出遣唐使。原先隨遣唐使來華學佛求經的請益僧和學問僧,此后便改乘商船往來。韋莊在虢州村居時結識了到中國訪學的僧人敬龍,后來敬龍學成歸國時,韋莊寫此詩為他送行。
參考資料:
1、張國舉.唐詩精華注譯評.長春:長春出版社,2010:801-802
2、陳長明 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295-1296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東更東”,說敬龍此番歸國,行程遼遠,里程不易概指。雖然《梁書·扶桑國傳》說過“扶桑在大漢國東二萬余里”,后來沿用為日本的代稱,若寫詩也是這樣指實,便缺少意趣。詩人采用“扶桑”這個名字,其意則指古代神話傳說東方“日所出處”的神木扶桑,其境已渺茫難尋;這還不夠,下面緊接著說敬龍的家鄉還在扶桑的東頭再東頭。說“扶桑”似有邊際,“東更東”又沒有了邊際;不能定指,則其“遠”的意味更可尋思。首句“已在”是給次句奠基,次句“更在”才是意之所注處。說“扶桑”已暗藏“東”字,又加上“東更東”,再三疊用兩明一暗的“東”字,把敬龍的家鄉所在地寫得那樣遠不可即,又神秘,又惹人向慕。那邊畢竟是朋友的家鄉,而且他正要揚帆歸去,為此送行贈詩,不便作留難意、惜別情、愁苦語,把這些意思藏在詩句的背后,于是下文轉入祝友人行程一帆風順的話頭。
“此去與師誰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風。”船行大海中,最怕橫風暴雨,大霧迷航。過去遣唐使乘坐的大船,常因風暴在海上漂流,甚至失事;能夠到達的也往往要在數十日或者數月的艱苦航程之后。這些往事傳聞,韋莊是心知的,所以就此起意,祝朋友此行順利。用一個“到”字,先祝他平安抵達家鄉;“明月”示晴,排除霧雨;“帆風”謂順,勿起狂飚──行程中不生災障。“誰”字先墊出“與師共到”之人,由下句的朗月、順風再為挑明,并使“風”、“月”得“誰”字而人格化了。“共”字,一方面捏合“風”、“月”與“師”三者,連同“船”在一起,逗出海行中美妙之景、舒暢之情;另一方面,又結合“到”字,說“共到”,使順風朗月的好景貫徹全程,陪同直抵家鄉。兩句十四個字,渾然一體,表達了良好的祝愿與誠摯的友情,饒有詩意。
詩人如此祝愿,也并非僅僅由于主觀愿望,故作安慰語。它是有客觀事實作基礎的,這就是晚唐時日本與中國之間,海上航行相對地便利與安全的事實。它印入了詩人心底,寫出來自然而然就是這樣的詩句。
韋莊。 韋莊(約836年─910年),字端己,杜陵(今中國陜西省西安市附近)人,詩人韋應物的四代孫,唐朝花間派詞人,詞風清麗,有《浣花詞》流傳。曾任前蜀宰相,謚文靖。
宿宛陵書院。明代。程敏政。 自從刪述來,詩道幾更變。騷些無遺聲,漢魏起群彥。謝絕及宋沈,入眼已蔥茜。頹波日東馳,李杜出而殿。當時多渾成,豈必事精鍊。云胡倡唐音,趍者若郵傳。坐令詩道衰,花月動相眩。千載宛陵翁,惟我獨歆羨。翁詞最古雅,翁才亦豐贍。一代吟壇中,張主力不勌。遂使天地間,留此中興卷。如何近代子,落落寡稱善。紛紜較唐宋,甄取失良賤。無乃久浸淫,曾靡得真見。渺渺歲將夕,南來宛陵縣。頓首升翁堂,松竹猶眷眷。感慨撫陳跡,江水一再奠。我心夙景仰,我學誠襪線。上想三百篇,斯境復誰薦。
殢人嬌 晚浴。清代。陳維崧。 幾陣蟬嘶,趖了一枝花影。簾底下、井華冰冷。綃裳乍解,更紅酥寒凝。似素藕、浸勾碧湖千頃。浴罷憑闌,晚妝慵整。且消受、涼花綠茗。盈盈皓月,漸低窺金井。又畫就、深院夜香風景。
道無情。。尹志平。 九九嚴凝冰結。山后朔風凜冽。西去意如何。***。道友一聲珍重。慎勿使他心動。志氣要平和。道無魔。
閏月三日即事。宋代。釋居簡。 星歷新傳誤,無人重講明。日中陰似夜,春半冷如正。柳欲眠還醒,花猶染不成。燕歸多日了,猶自未聞鶯。
賀新郎二首 其一。清代。項鴻祚。 夢斷霓裳闋,是天風、忽然吹下,廣寒宮闕。銀浦流云三萬頃,誤了兩番游歷。問靈藥、偷來何益?青女素娥齊掩泣,痛文簫、不上神仙籍。明鏡碎,寶釵折。星房想更添愁絕,望人間、霜零刺骨,雨飛成血。縱有羲和知此意,一夜玻璃敲缺。已難抵、今生離別。回首玉京樓十二,剩年年、淚灑關山月。千古恨,幾時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