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樓寒。夢長安。
鄉思望中天闊,漏殘星亦殘。畫角數聲嗚咽,雪漫漫。
定西番·紫塞月明千里。唐代。牛嶠。 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樓寒。夢長安。鄉思望中天闊,漏殘星亦殘。畫角數聲嗚咽,雪漫漫。
明月千里照著長城,將士的盔甲寒冷如冰,戍樓上寒風凜冽,又把長安吹入夢中。
思鄉的時候仰望蒼天,蒼天像思愁浩渺無邊。刁斗的殘聲里殘星稀落,城頭響起幾聲嗚咽的號角,隨著紛飛的大雪漫漫地飄散。
紫塞:長城,亦泛指北方邊塞。
金甲:鐵愷甲。
戍樓:邊塞駐軍的營房。
畫角:古樂器名,出自西羌,口細尾大,形如牛角,以竹木或皮革制成,外加彩繪,故稱“畫角”。后來軍中多用以報昏曉,振士氣。
這首詞描寫邊塞風物,表現征人的鄉愁。詞以“紫塞月明千里”開篇。北國早寒,夜間披金甲,本已凄冷難耐。孤獨中眺望遠天,只見明月臨關,光照千里。浩蕩的月色更引發鄉思。紫塞與長安之間,隔千里兮共明月,對月懷人,千載同此情感,思極入夢,因有“夢長安”之語。牛嶠是唐僖宗時的進士,他筆下的人物所夢的長安,當是實指,不是如后世之以長安代指京師。說是“夢長安”當兼思故土與念親人,且當不止此一夕為然,所以下片便不接寫夢中所見如何如何,不寫比寫出的容量更多。
下片仍是寫月夜望鄉。殘夜行將消逝,望中只見高天遼闊,殘星暗淡。慢漫飛雪中鄉關迷茫。只聽得戍樓之間間蕩的畫角數聲,嗚咽沉郁。在愁人聽來,真是如拉如訴。后來周邦彥《浪淘沙慢》過片的“情切,望中地遠天闊。向露冷風清無人處,耿耿寒漏咽”幾勺,便從此出。唐末五代時期,戰爭頻仍,民不聊生。而詞壇上最多追逐聲色艷情之作。誠如陸游《跋花間集》所說:“方斯時,天下岌岌,生民救死不暇,上大夫乃流宕如此,可嘆也戰!或者亦出于無聊故耶?”牛嶠雖屬花間派,在香艷的詞作之外,還能將創作的視野由花間樽前擴展到邊來戍樓,寫出反映征人離愁之苦的作品,是很難得的。
這首詞所寫的邊塞鄉愁,從其情調上看,更接近中唐李益的邊塞七絕。它們所表現的悲涼、凄冷的情韻、氣氛,正是日益衰敗的悲劇時代的新反映。牛嶠以紫塞戍樓、中天皓月、飛雪漫漫等景物寄情,使得這首小詞的境界顯得闊大、雄渾,因此,雖悲涼而不絕望,雖凄冷而含有對溫情、幸福的期待。
牛嶠,字松卿(約公元890年前后在世),一字延峰,隴西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唐昭宗大順初前后在世。乾符五年(公元878年)進士及第。歷官拾遺,補尚書郎,后人又稱“牛給事”。以詞著名,詞格類溫庭筠。原有歌詩集三卷,今存詞三十三首,(見《花間集》)詩六首。 ...
牛嶠。 牛嶠,字松卿(約公元890年前后在世),一字延峰,隴西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唐昭宗大順初前后在世。乾符五年(公元878年)進士及第。歷官拾遺,補尚書郎,后人又稱“牛給事”。以詞著名,詞格類溫庭筠。原有歌詩集三卷,今存詞三十三首,(見《花間集》)詩六首。
水居六首 其六。元代。明本。 水國庵居最寂寥,世涂何事苦相招。去村十里無行路,隔岸三家有斷橋。數點鴉聲迎暮雨,一行魚影漲春潮。陳年佛法從教爛,豈是頭陀懶折腰。
送何憲行部趣其早還。宋代。王十朋。 九郡饑民望使軺,陽春有腳不辭遙。更須速返鄱君國,莫遣詩筒久寂寥。
紅棉寺次韻。清代。潭溥。 載酒茱萸合,尋山粵秀開。海光浮地出,秋氣并云來。烽火連邊徼,艱危憶將才。徘徊寺前路,落日滿蒿萊。
滕縣。明代。楊起元。 疇昔之京國,荒涼見茲縣。今我復斯來,甫田昔為佃。頗聞長官仁,招集得民便。麥秀匝四野,牛羊勿履踐。但愿風雨時,民獲飽粱面。前日江淮行,稍聞趙代甸。連年苦旱魃,黔首盡離散。不覺投匕箸,豈復顧廚饌。茲土景物舒,舉目皆可忭。天人本相待,有備故無患。彼豈無父母,夫何罹此變。無乃期會繁,反令慈惠殄。征夫徒駪駪,憂喜付聞見。
目病初愈示敬亭貽謀。清代。敦敏。 浮云漸盡尚模糊,慚說星眸戀若珠。對面花如隔秘霧,推窗月似障紗幮。難同阮藉論青白,好向維摩參寂無。忽憶東堂狂飲夜,燈光爛燦醉呼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