堤曲朱墻近遠,山明碧瓦高低。好風二十四花期。驕驄穿柳去,文艗挾春飛。
簫鼓晴雷殷殷,笑歌香霧霏霏,間情不受酒禁持。斷腸無立處,斜日欲歸時。
臨江仙·西湖春泛。宋代。趙溍。 堤曲朱墻近遠,山明碧瓦高低。好風二十四花期。驕驄穿柳去,文艗挾春飛。簫鼓晴雷殷殷,笑歌香霧霏霏,間情不受酒禁持。斷腸無立處,斜日欲歸時。
水中行船,堤岸曲折,岸上紅墻時近時遠,遠山明麗,近樓碧瓦高低相間。春風吹到二十四番,駿馬在綠柳間馳穿,畫船追著春色瀏覽。簫鼓聲聲震天猶如晴天響雷一般,香霧在湖面彌漫,笑聲歌聲不斷。情趣涌現,哪里還受酒的束管?面前美景歡樂一片,我卻冷眼旁觀,憂愁令腸斷,此處無我立腳之點。已經日落要歸返,我卻仍與傷感凄涼相伴。
二十四花期:指花信風。
驕驄:壯健的驄馬。
殷殷:形容吹簫擊鼓聲音如雷聲陣陣。
閑情不受酒禁持:指游春的好心情需開懷暢飲。
這是一首紀游抒懷詞,寫詞人春泛西湖的所見所聞所感。全詞分兩個部分:上片與過片的前兩句為前半部分,詠西湖春泛之全景,氣氛歡快;末三句為后半部分,寫自己泛舟欲歸,情調黯然。臨江仙: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調。原曲多用以詠水仙,故名。“堤曲朱墻近遠,山明碧瓦高低。”曲:水流彎曲的地方。兩句大意是:春天的西湖周圍,山明水秀,風景怡人。在長堤的水流彎曲處,坐落著許多亭臺樓榭,紅墻碧瓦,遠近高低縱橫。起二句對仗工整,總寫西湖的自然和人文環境,色彩鮮明,氣韻橫生。“好風二十四花期,驕驄穿柳去,文舟益挾春飛。”好風二十四花期:即二十四番花信風。古人將春天前后八個節氣分屬二十四種花,它們是:小寒梅花、山茶、水仙;大寒瑞香、蘭花、山礬;立春迎春、櫻春;雨水菜花、杏花、李花;驚蟄桃花、棣棠、薔薇;春分海棠、梨花、木蘭;清明桐花、麥花、柳花;谷雨牡丹、荼種、楝花。驄:原指毛色青白相雜的馬,也泛指馬。文罦:即畫舫。罦,刻有罧首的船。三句大意是:在二十四番花信風輕吹的三四個月中,西湖邊風景如畫,游人如織。騎馬的游客在柳樹間穿行;湖中畫船如云滿載春色蕩漾往來。“驕”字刻畫出游客的盎然意興,“文”字更為此畫面增添了幾許綺麗的色彩。“簫鼓晴雷殷殷,笑歌香霧霏霏。”殷殷:盛大的樣子。霏霏:形容云氣、霧氣很盛的樣子。兩句大意是:西湖邊上簫鼓齊鳴,樂聲喧天,仿佛晴空響雷一般。笑聲歌聲不斷,隨著花香彌漫于湖上。此二句從聽覺和嗅覺方面著筆,進一步刻畫出西湖春天的熱鬧繁盛景象。“閑情不受酒禁持,斷腸無立處,斜日欲歸時。”禁持:是宋、元方言,擺布、糾纏的意思。三句大意是:心中甚感幽獨落寞,即使喝得醉意醺醺也高興不起來。滿腹愁苦無處訴說,唯有在斜陽之下凄涼地歸去。這一部分寫詞人將自己悄然置身于繁盛熱鬧的場面之外,大有辛棄疾《玉案》詞中的主人公“東風夜放花千樹”時“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情味。從寫作技巧上來說,這是一種對比的章法,臨結一轉,給人以無窮的回味余地。
這首小詞情景反襯。詞人置身花香彌漫、歌舞喧天的西湖春景中,心中充滿凄涼,是以樂景寫哀情的典型手。
趙溍(生卒年不詳),字元溍,號冰壺,潭州(今湖南長沙)人。度宗咸淳七年(1271)為淮東統領兼知鎮江府(《宋史》卷四六《度宗本紀》)。咸淳九年,遷沿江制置使、知建康府(《至正金陵新志》卷三)。端宗景炎元年(1276)為江西制置使(《宋季三朝政要》卷六)。《全宋詞》錄其詩二首。 ...
趙溍。 趙溍(生卒年不詳),字元溍,號冰壺,潭州(今湖南長沙)人。度宗咸淳七年(1271)為淮東統領兼知鎮江府(《宋史》卷四六《度宗本紀》)。咸淳九年,遷沿江制置使、知建康府(《至正金陵新志》卷三)。端宗景炎元年(1276)為江西制置使(《宋季三朝政要》卷六)。《全宋詞》錄其詩二首。
枯魚過河泣。明代。于慎行。 福集豈無端,禍臻亮有由。枯魚過河泣,悔從鯨鱷游。揚鬐出溟海,振翼徙炎洲。翻濤作風雨,噴浪成山丘。旁顧無陵鯉,鳣鮪安足儔。一朝宕海澨,潮落委遐陬。紅肌試砧斧,白骨聚蚍蜉。橫海既成觀,盈尺亦滿舟。回首羨魴鱮,游戲清波流。慎旃遠游子,濡足何所求。
夜酌。宋代。陸游。 我有一瓢酒,與君今夕同。鳴檐社公雨,卷野沛歌風。閱世花開落,觀身劫壤空。北邙丘壟盡,太息幾英雄!
乙巳歲除日收周茂叔虞曹武昌惠書知已赴官零陵丙午正月內成十詩奉寄 其二。宋代。蒲宗孟。 想到零陵日,高歌足解顏。鄉閭接營道,風物近廬山。萬石今興廢,三亭誰往還。不知零與永,二郡孰安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