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溪夏晚足涼風(fēng),春酒相攜就竹叢。
莫道弦歌愁遠(yuǎn)謫,青山明月不曾空。
龍標(biāo)野宴。唐代。王昌齡。 沅溪夏晚足涼風(fēng),春酒相攜就竹叢。莫道弦歌愁遠(yuǎn)謫,青山明月不曾空。
這首詩表面上表現(xiàn)了詩人的安逸生活,其實內(nèi)心還是有被貶謫的苦。
“沅溪夏晚足涼風(fēng),春酒相攜就竹叢”,夏夜涼風(fēng),春酒,竹林,這是一個有足夠的條件放松自己的肢體、情感和思維的夜晚。“相攜”“就”二詞就十分明顯的表現(xiàn)著這種竹林聚會,縱情暢飲的放松舉止,給人一種隨夏夜涼風(fēng)自在飄蕩的感覺。——這似乎是魏晉名士的文字。
而作者是王昌齡,一個曾寫下“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這般充滿了激昂悲壯的血性文字的邊塞詩人;一個曾遠(yuǎn)赴西鄙,數(shù)被貶于荒遠(yuǎn),宦游坎坷,而又有著極強的功業(yè)追求的盛唐詩人。
王昌齡此時正被貶龍標(biāo)。“莫道”只是不要說而已,并非沒有,“莫道弦歌愁遠(yuǎn)謫”,其實心中何曾放下?再深味一下開始的“沅溪夏晚足涼風(fēng),春酒相攜就竹叢”的描繪聚會暢飲的文字,我們就能在那夏夜涼風(fēng)般自在飄蕩中觸摸到作者心靈深處的難以釋懷的沉重。歡聚、暢飲并不能使遠(yuǎn)謫的王昌齡獲得真正的心理平衡,所以“青山明月不曾空”便自然而出。“青山”“明月”是天地間永恒的美好存在,是作者譴懷寄情的對象,更是詩人精神人格的物化。詩人以青山明月自許,表現(xiàn)了對人生大自在大擁有的追求。
王昌齡 (698— 756),字少伯,河?xùn)|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早年貧賤,困于農(nóng)耕,年近不惑,始中進(jìn)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xué)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biāo)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亦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的說法)。 ...
王昌齡。 王昌齡 (698— 756),字少伯,河?xùn)|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早年貧賤,困于農(nóng)耕,年近不惑,始中進(jìn)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xué)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biāo)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亦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的說法)。
次李參政省中獨坐韻。明代。張以寧。 畫省晝岑寂,坐來風(fēng)葉鳴。雨晴鳷鵲觀,秋滿鳳凰城。許國丹心在,懷鄉(xiāng)白發(fā)生。所慚無寸補,載筆直承明。
黃淡思歌 其一。明代。李攀龍。 腸作轆轤轉(zhuǎn),淚作素綆垂。獨坐不能言,傍知思憶誰。
河北村題壁。清代。延君壽。 煙散前林霽,茅檐罷午炊。雨多收稼晚,鴉亂定巢遲。糝米田家飯,《豳風(fēng)》壁上詩。愿將歸隱意,說與牧羊兒。
至后送馬西玄侍郎赴京。明代。李舜臣。 一從吹管動,陽氣物應(yīng)知。河柳滋將遍,江梅爛已施。人才南就日,吾道北歸時。制作今皇志,宗儒在禮司。
蜀府遇夏時教諭次韻敘德言懷。明代。方孝孺。 周道昔淪喪,鳳鳥收其聲。紛紛徇世士,各以智術(shù)鳴。仲舒起西都,蜀漢有孔明。下帷談?wù)x,濡走濟(jì)群生。二子茍遇時,惠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