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寄跡閩山寺,一笑翻然向浙江。
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還照讀書窗。
絕句送巨山。宋代。劉子翚。 二年寄跡閩山寺,一笑翻然向浙江。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還照讀書窗。
兩年來,您托身借居在這福建山中的廟里,如今忽然轉念,要離開這兒,前往浙江。
明月不知您已經離去,深夜還是悄悄地照進您書房的小窗。
巨山:詩人的朋友張嵲,襄陽人。
寄跡:寄托蹤跡,即暫時居住。
翻然:高飛遠飏。此指旅行、遷移。
張嵲于紹興八年(1138年)任福建路轉運判官,九年召赴臨安(今浙江杭州),除司勛員外郎,兼實錄院檢討官。劉子翚便創作此詩送別好友。
參考資料:
1、張鳴 .宋詩選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4 :373-374 .
作者面對對朋友的離去,流露出濃重的悲傷。前兩句直寫,說張巨山在福建住了兩年,如今要離開福建,前往浙江。“二年寄跡閩山寺”,表面全寫張巨山,實際上帶出自己與張巨山在這兩年中過往密切,引出對分別的依依不舍。次句寫張巨山離開,用了“一笑翻然”四字,看上去很灑脫,其實是故作達語。張巨山離開福建去浙江,既非回鄉,又不是仕宦升遷,此次離別,肯定愁多歡少,因此詩人寫他灑脫,正帶有不得已處,加強自己對離別的不快。
三、四句轉換角度,以虛擬筆法,想像張巨山走后,人去樓空的情景,寄托自己對他的深情與懷念。書房依舊,但是人走了,如果是直寫,便索然無味。歷來詩人都喜歡通過明月來寄寓自己的情思,如李白“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蘇臺覽古》)、“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劉禹錫“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石頭城》),都是如此。劉子翚這首詩也借明月來說,強調明月仍然照進書窗,增加冷漠的氣氛,同時通過無情的明月表現多情的舉止,襯出人的多情,等于說自己日后見到空空的書房,將更加為眼前的別離而惆悵。這樣一轉折,加深了詩的底蘊,把情感也表現得更為豐富。
自然界的風物,誰都知道是無情的,但由于詩人的觀感心情不同,便有意對它們進行人格化,劉子翚這首詩就是如此,把明月擬人化,說它不知人已去,仍然多情地照著讀書窗。這樣的構思,在古代被普遍運用。著名的如唐崔護《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只今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以桃花依舊,表現人事變化所產生的傷感。又如岑參《山房春事》云:“梁園日暮亂飛鴉,極目蕭條三兩家。庭樹不知人去盡,春來還發舊時花。”把庭樹擬人化,說它沒體察到人已離去。其他如張泌《寄人》“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杜牧《贈別》“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都是如此,劉子翚這首詩,正是繼承了這一傳統的表現手法。
劉子翚(huī)(1101~1147)宋代理學家。字彥沖,一作彥仲,號屏山,又號病翁,學者稱屏山先生。建州崇安(今屬福建)人,劉韐子,劉子羽弟。以蔭補承務郎,通判興化軍,因疾辭歸武夷山,專事講學,邃于《周易》,朱熹嘗從其學。著有《屏山集》。 ...
劉子翚。 劉子翚(huī)(1101~1147)宋代理學家。字彥沖,一作彥仲,號屏山,又號病翁,學者稱屏山先生。建州崇安(今屬福建)人,劉韐子,劉子羽弟。以蔭補承務郎,通判興化軍,因疾辭歸武夷山,專事講學,邃于《周易》,朱熹嘗從其學。著有《屏山集》。
初到梅花莊口占寄諸法侶 其二。明代。釋今但。 煙嵐重疊數峰紆,阡陌相連百畝馀。陌外溪流鐵橋水,尋常策杖意多舒。
九日集清涼佳處。宋代。方岳。 老筆盤空墨未乾,最佳處與著危欄。江山分與諸賢客,風雨專為九日寒。白發自驚秋節序,黃花曾識晉衣冠。未須詩較明年健,別做茱萸一等看。
補史十忠詩 其三 丞相都督信國公文公。宋代。劉塤。 時平輒棄置,事迫甘前驅。嗚呼忠義臣,匪直科目儒。江寒朔吹急,列城同一趨。豈不寄便安,綱常乃當扶。移檄倡諸鎮,奮袂躬援枹。川決莫我回,萬險棲海隅。天乎復不濟,道窮竟成俘。一死事乃了,吾頭任模糊。悠悠譏好名,責人無已夫。三衢有魁相,投老作尚書。
三國志魏書九首 其五 荀彧。明代。鄭學醇。 文若家聲自朗陵,當涂世裔是曹騰。崎嶇河朔相從意,四百年間又廢興。
百字令 送蔡竹濤游太原和顧庵學士韻。清代。龔鼎孳。 入秦蔡澤,急橫金躍馬、難甘雌伏。今代才名羈旅客,醉倚長楊拋筑,一雁清秋,三關落日,人比蕭蕭竹。薄游書劍,官齋移楊堪宿。試問懸甕風煙,青城花月,此景曾陵谷。極眺高歌偕騎省,指點殘楓剩槲。越石登樓,太真披扇,天湊清狂福。歸來重九,新詞珠定盈斛。
輞川集二十首。華子岡。唐代。裴迪。 落日松風起,還家草露晞。云光侵履跡,山翠拂人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