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草年年惹恨幽。想前事悠悠。傷春傷別幾時休。算從古、為風流。
春山總把,深勻翠黛,千疊在眉頭。不知供得幾多愁。更斜日、憑危樓。
燕歸梁·春愁。宋代。石延年。 芳草年年惹恨幽。想前事悠悠。傷春傷別幾時休。算從古、為風流。春山總把,深勻翠黛,千疊在眉頭。不知供得幾多愁。更斜日、憑危樓。
此詞題為春愁,寫得蘊藉深情,值得玩味。起首兩句,寫看見春草萌生,引起對前事的追憶。“年年”、“悠悠”兩疊詞用得好,有形象、有感情。“年年”,層次頗多:過去一對戀人廝守一起,別后年年盼歸,又年年不見歸,今后還將年年盼望下去,失望下去。如此往復,情何以堪。“悠悠”,形容“前事”遙遠,懷“想”深長,表現出女主人公執著純真的情感。春天的芳草年年萌發,而對往事懷想之情年年不斷,與日俱增,不知何時是盡頭。“傷春傷別幾時休”一句,把女主人公的感情直接傾訴出來。“算從古、為風流。”是說這種離別愁緒的產生,都是為了男女的風流韻事。至此,“春愁”之意始明。
過片三句:“春山總把,深勻翠黛,千疊眉頭。”特寫女子雙眉。“春山”是眉之色,這里寫春山把自己青翠的顏色深勻疊壓女子眉頭,造語別饒韻致。“不知供得幾多愁”一句,承上文,既關合山,又關合眉。王安石《午枕》詩:“隔水山供宛轉愁”;辛稼軒《水龍吟》詞:“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可以參照。這里是說山觸發了自己的無限愁思,而又堆集眉頭上。“更斜日、憑危樓”,與夕陽西下、江樓倚望的情景,有“多少愁”自不言之中。一日之愁就已“不知供得幾多愁”,那“芳草年年惹恨”只恐是無時無休了。
結句為景語,采用了樂府《西洲曲》“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樓高望不見,盡日欄干頭”的意境。把一腔春愁濃縮為一幅斜陽危樓人獨倚的剪影,一切盡不言之中。
石延年(994~1041)北宋官員、文學家、書法家。字曼卿,一字安仁。原籍幽州(今北京市一帶)人,后晉把幽州割讓給契丹,其祖舉族南遷,定居于宋城(今河南省商丘南)。屢試不中,真宗年間以右班殿直,改太常寺太祝,累遷大理寺丞,官至秘閣校理、太子中允。北宋文學家石介以石延年之詩,歐陽修之文,杜默之歌稱為“三豪”。 ...
石延年。 石延年(994~1041)北宋官員、文學家、書法家。字曼卿,一字安仁。原籍幽州(今北京市一帶)人,后晉把幽州割讓給契丹,其祖舉族南遷,定居于宋城(今河南省商丘南)。屢試不中,真宗年間以右班殿直,改太常寺太祝,累遷大理寺丞,官至秘閣校理、太子中允。北宋文學家石介以石延年之詩,歐陽修之文,杜默之歌稱為“三豪”。
送通上人謁賈寺丞。金朝。李龏。 進乏梯媒退又難,近因多難怕長安。相知莫話詩心苦,乞取新詩合掌看。
暮歸山中。明代。藍仁。 暮歸山色昏,濯足月在澗。衡門棲鵲定,暗樹流螢亂。妻孥候我至,明燈供蔬飯。佇立松桂涼,疏星隔河漢。
連日祁寒酷暑不定。。錢之江。 播晴弄雨帝能威,才了重裘又袷衣。莫怪小民無特操,申韓行事本無違。
目病初愈示敬亭貽謀。清代。敦敏。 浮云漸盡尚模糊,慚說星眸戀若珠。對面花如隔秘霧,推窗月似障紗幮。難同阮藉論青白,好向維摩參寂無。忽憶東堂狂飲夜,燈光爛燦醉呼盧。
白鶴吟示覺海元公。宋代。王安石。 白鶴聲可憐,紅鶴聲可惡。白鶴靜無匹,紅鶴喧無數。百鶴招不來,紅鶴揮不去。長松受穢死,乃以紅鶴故。北山道人曰,美者自美,吾何為而喜。惡者自惡,吾何為而怒。去自去耳,吾何闕而追。來自來耳,吾何妨而拒。吾豈厭喧而求靜,吾豈好丹而非素。汝謂松死吾無依邪,吾方舍陰而坐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