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庭聊縱望,樓臺自相隱。
窗梅落晚花,池竹開初荀。
泉鳴知水急,云來覺山近。
不愁花不飛,到畏花飛盡。
春庭晚望。南北朝。蕭愨。 春庭聊縱望,樓臺自相隱。窗梅落晚花,池竹開初荀。泉鳴知水急,云來覺山近。不愁花不飛,到畏花飛盡。
這是一首寫景詩,但詩中又通過晚望折射出主人公一定的心境。
一個聊字點出了詩人初登樓臺百無聊賴的精神狀態,接著是縱望所見的景物:“窗梅落晚花,池竹開初筍。
“窗外落梅,池邊春筍。”正是冬盡春來的象征。面對這春天滋育出來的新鮮生命,詩人怎能不心蕩神駘!這時,詩人耳邊又響起泉水潺潺的聲音,頓時聯想到它飛濺時的洶涌,又不禁領受到高山在旁的飄渺之感,整個精神世界為之一振。
于是引發出一聲感嘆:花開花落周而復始,本是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因而并不愁;但到“花飛盡”的時節,不僅意味著萬木凋零,而且具有一去不復返的意思。
這樣,詩人的“畏”也就不僅僅是惜春傷時,而且帶有對有限人生的深沉感傷。此詩在處理內在心理節奏上很有特色,堪稱佳作。
蕭愨,(約公元561年前后在世)字仁祖,蘭陵人。生卒年不詳,約北齊武成帝太寧元年前后在世。工于詩詠。天保中,公元554年(左右)入齊。武平中,公元572年(左右)為太子洗馬。陳后主時,為齊州錄事參軍,待詔文林館。卒于隋。愨曾于秋夜賦詩,其兩句云:“芙蓉露下落,楊柳月中疏”。頗為知音所賞。有集九卷,(《隋書志》及《兩唐書志》)行于世。 ...
蕭愨。 蕭愨,(約公元561年前后在世)字仁祖,蘭陵人。生卒年不詳,約北齊武成帝太寧元年前后在世。工于詩詠。天保中,公元554年(左右)入齊。武平中,公元572年(左右)為太子洗馬。陳后主時,為齊州錄事參軍,待詔文林館。卒于隋。愨曾于秋夜賦詩,其兩句云:“芙蓉露下落,楊柳月中疏”。頗為知音所賞。有集九卷,(《隋書志》及《兩唐書志》)行于世。
次韻程弟 其八。宋代。方岳。 莫為盤飧烹不鳴,借公松石聽溪聲。貂蟬只是麒麟楦,寄語諸公卿自卿。
恭和御制耕織圖詩 其一。清代。允祥。 歷歷三時況,如陳《七月》篇。秋云青甸里,春雨綠疇邊。圣政先無逸,皇心重有年。孜孜宵{口干}意,總向畫圖傳。
晚泊廖村。明代。王弘誨。 旅宿依沙際,帆檣兩岸陰。村舂涵樹亂,市釀傍花斟。風定猿聲密,波澄鳥語沉。客懷聊自慰,清夜聽歌音。
曉發沙城由東山間道薄暮始達宣府。。李時勉。 仆夫促嚴駕,曉發鑾輿先。避彼雞鳴道,迂回由東山。山險歷層疊,路狹經萬盤。下山入地底,登高上云端。俯視蹴飛鳥,仰望捫蒼天。谷崖莽無路,下馬相攀緣。崎嶇幾回轉,猶在數里間。旌旗蔽云日,劍戟森林巒。憩陰摘山果,?壑漱清泉。試看荷戈士,飛走輕飆旋。邊關雖迢遞,大道亦便便。既違澹臺志,驅馳固宜然。悠悠日將夕,始及見平川。未知足力倦,飛騎得前奔。疾風覺后隨,倏忽達軍門。故人喜我至,尊酌且相歡。愿言勵雅操,戮力奉至尊。但愿師奏凱,辛苦馬足論。
聞南中流言有感 其四。明代。王世貞。 裁呼小草便無聞,祇為慚他誓墓文。若道長安車馬色,春風吹作五陵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