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饒睡昏昏然,不獨夜短晝分眠。
桃花氣暖眼自醉,春渚日落夢相牽。
故鄉門巷荊棘底,中原君臣豺虎邊。
安得務農息戰斗,普天無吏橫索錢。
晝夢。唐代。杜甫。 二月饒睡昏昏然,不獨夜短晝分眠。桃花氣暖眼自醉,春渚日落夢相牽。故鄉門巷荊棘底,中原君臣豺虎邊。安得務農息戰斗,普天無吏橫索錢。
二月里多覺一天總是昏昏然,但不獨獨是因為夜短才使人在大天白日里睡眠。
那桃花的氣味又香又暖,當然會令人眼晴自閉。所以直到春渚落日的時候仍然在被魂夢相牽。
我夢到:故鄉的門巷已被掩埋在蓬蒿亂草之底,那中原的君臣正困伏在一些豺狼虎豹的身邊。
不知要怎樣才能夠結束戰爭,讓人人都能從事農業生產,好使這普天之下再沒有一個苛吏來橫索稅錢!
饒睡:貪唾。
不獨:不僅。晝分:正午。
眼自醉:形容眼自閉。
春渚(zhǔ):春日的水邊,亦指春水。夢相牽:猶言尚末睡醒。
荊棘(jīng jí):叢生多刺的灌木。
豺(chái)虎:指入侵的外族、割據的藩鎮、擅權的宦官等。
安得:那得。務農:從事生產。
橫索錢:勒索錢物。
參考資料:
1、金啟華 陳美林.杜甫詩選析: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187
2、胡大浚 王為群.杜甫詩歌研讀:甘肅人民出版社,2011:357
3、徐放.唐詩今譯:人民日報出版社,1983:138-139
大歷元年(766),杜甫流離到夔州,寫下了著名的七律組詩《秋興八首》,抒發了他“孤舟一系故園心”和“每依北斗望京華”的家國之思。這首寫于大歷二年(767)的《晝夢》詩,很好地表現了杜甫旅居夔州時的心態。
參考資料:
1、周嘯天.唐詩鑒賞辭典:商務印書館,2012:806-808
“晝夢”,有白日夢之意,題中含有自嘲之意和悲憤之情。《論語·公冶長》云:“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于予與何誅。’”這里杜甫借用宰予晝寢的典故,說自己如朽木難雕,成不了大器。從晝夢詩中所寫夢中的內容,可以看出詩人命題之意。
“二月饒睡”四句,解釋晝寢入夢的緣由。冬至以后,白晝漸長,黑夜日短,二月桃花盛開,蜂蝶成群,暖意融融,催人昏昏欲睡。除此之外,前四句詩還說明一個問題,即詩人神志倦怠。造成這種倦怠的原因固然很多,而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操心焦慮,積勞成疾。杜甫平生憂念家國,身值亂離,憂思更深。詩人不說自己如何關懷時事,積勞成疾,反說自己如宰予一樣碌碌無為,白日深睡,還推說“桃花氣暖眼自醉”。但“不獨”二字,卻深婉曲折地透露了詩人憂勞積思的心態。這樣,“不獨”二字,就為下面記夢暗中留下伏筆。
“故鄉門巷荊棘底,中原君臣豺虎邊”,以夢的形式,表現了詩人的家國之思。俗云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白日成夢,可見思情之深。這兩句所寫夢景,荒涼蕭瑟,與前四句所寫春景看似不太協調,卻真實地將詩人晚年心境刻畫出來。一合上眼,詩人仿佛回到故園,自安史亂軍掠奪燒殺后,那里已是荒涼冷落,加之回紇、吐蕃屢次侵犯,戰火燒殘了村莊,蒿草叢生,荊棘遍地,墻頭門前除去棲鴉野狐,更無人跡。故國君臣前門拒狼,后門遇虎,唐王朝面臨著種種困擾。這兩句詩,用一“底”、一“邊”字,將國家的危難、社會的災難刻劃得淋漓盡致,又一次抒發了詩人亂離傷痛的悲哀。
“安得務農息戰斗,普天無吏橫索錢”,這兩句是夢醒后的議論,它緊承夢境寫來:中原君臣處在虎狼之中,故國門巷為荊棘所蔽,國事凋零,民不聊生,唐王朝向何處去?詩人認為只有盡快結束戰爭,讓農民回到土地上去安居樂業,普天之下沒有驕橫的官吏橫征暴斂,唐王朝才會恢復“煌煌太宗業”。結尾兩句詩,充分表達了詩人對戰爭的厭惡、對貪官污吏的憎恨,對人民的無限同情,以及對清明政治的向往。沉痛中滲透著希望。
此詩題為“晝夢”,前四句寫晝夢之由,筆觸濃麗,所寫春景暖意融融,五、六句記夢中所見,描繪慘淡險惡環境,末二句就晝夢所見發表議論。全詩前后所寫雖有景物氣氛的不同,但麗景的描寫,是為寫心境愁慘服務的,詩人以對美好春光的描寫反襯憂國憂民的心情。故貫穿全詩的感情是悲哀沉重的。詩人巧妙地借說晝夢,將自己晚年憂國思家的強烈感情抒發出來,于自然流轉中凝聚深厚的意緒,很能表現杜甫晚年詩風沉郁蒼茫的特色。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其二。宋代。柳永。 玉[土戚]金階舞舜干。朝野多歡。九衢三市風光麗,正萬家、急管繁弦。鳳樓臨綺陌,嘉氣非煙。雅俗熙熙物熊妍。忍負芳年。笑筵歌連席連昏晝,任旗亭、斗酒十千。賞心何處好,惟有尊前。
水中蒲。元代。胡奎。 青青江上蒲,宛宛水中魚。楚楚東家女,盈盈樓上居。泠泠撫瑤瑟,粲粲被羅襦。昔如昆山玉,今如濁水珠。美玉尚待價,明珠終不污。
白菊 其四。。陳肇興。 銅瓶紙帳鎮相宜,一種清寒世少知。得氣本來能耐冷,出群原不在多姿。相逢縞袂霜千朵,散盡黃金月一枝。悟得此中真意處,白描還要性靈詩。
雜詩九首 其七。明代。王廷陳。 芳春驟青驪,遨游楚江濱。道旁若堂封,云是呂王墳。衢路化陌阡,臺館盡燒焚。陰風嘯寒鴟,古隧翔狐群。牛羊牧其巔,淩藉日繽紛。生存華屋居,嬪妾從如云。一朝寱重泉,貴賤何由分。龐公困隴畝,耕稼良已勤。誰知千載后,史冊播馀芬。
晚飯太塘嶺緣隱庵。清代。曾尚增。 太塘嶺下好停車,小憩茅庵日已斜。藜莧嘗來偏有味,鷦鷯隨處可為家。夢中云樹迷千里,壁上煙嵐識九華。最喜僧雛能解事,殷勤頻獻奧香茶。
隴上遇雨。宋代。劉跂。 隴上怕雨竟遇雨,空山路窮避無所。昆陽之戰飛屋瓦,白登之圍矢交下。從者散去馬可憐,故人借我非我馬。上坡歷塊已攲側,下坡流滑攢四腳。既僨而起倏復顛,墮策失轡心茫然。從者好在無自苦,履穿衣敝吾償汝。我亦短褐不得完,掛樹一裂長尺五。此生辛勤身不辭,七歲嬌女三歲兒。泥涂模糊啼午饑,買餅一百汝勿啼。滹沱麥飯蕪蔞粥,咄汝豈得長食肉。仰天長嘆冠纓絕,下馬納屨踵亦決。張儀舌在雖自知,范叔衣寒一何切。人生貧賤烏足悲,行吟不顧妻罵隨。寄聲公等勿誚我,富貴莫忘牛衣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