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木臥平沙,摧殘歲月賒。
有根橫水石,無葉拂煙霞。
春至苔為葉,冬來雪作花。
不逢星漢使,誰辨是靈槎。
古木臥平沙。唐代。王泠然。 古木臥平沙,摧殘歲月賒。有根橫水石,無葉拂煙霞。春至苔為葉,冬來雪作花。不逢星漢使,誰辨是靈槎。
一棵古樹橫臥在沙地之上,它備受摧殘樹齡已經(jīng)老大。
樹根橫穿進石縫中尋求水分,也沒有葉子來拂動煙霞。
春天到了枝上滋生苔蘚當葉子,冬天枝上落雪如開花。
沒有遇到銀河的使者,誰能辨認出這就是上天的木筏?
平沙:指廣闊的沙原。
歲月:年月。泛指時間。賒:久遠。
水石:指流水與水中之石。
煙霞:煙霧;云霞。
春至:春天來到。
星漢:指天河,即銀河。
靈槎(chá):能乘往天河的船筏。槎:木筏。
參考資料:
1、彭國忠 等.唐代試律詩.合肥:黃山書社,2006:4-5
此詩《文苑英華》卷一八七入“省試”類。《石倉歷代詩選》卷三十三,題前有”試“字。清人試律詩選本,亦多選之。此題唐人存詩僅此一首。從王泠然無落第記載,極其中第后經(jīng)歷諸多而年壽不永推測,此詩極有可能即是開元五年(717年)應(yīng)試時所作。
參考資料:
1、彭國忠 等.唐代試律詩.合肥:黃山書社,2006:4-5
此詩首聯(lián)上句直接從正面破題,下句承寫詩題中之“古”字,一“賒”字形容年代久遠,是對“古”字的申寫,同時總起全詩。次聯(lián)主要具體描寫古木的臥姿。一“橫”字暗暗點題。三聯(lián)上句承寫二聯(lián)下句的“無葉”二字。此聯(lián)從不同的時間角度描寫古木,不言古木無葉無花,而言其春以苔為葉,冬以雪為花,極其巧妙靈動,得藝術(shù)辯證法三昧。然而,無論春夏秋冬,古木始終無葉無花,毫無生機,人們不禁要問:如此古木又有何用?這便逗出末聯(lián)作一突起,指出此木乃良材,只可惜不遇伯樂而已。此聯(lián)在這一表層意義的背后,蘊藏著作者的寄托,表達了作者渴望得到賞識,以有所作為的迫切愿望。
此詩產(chǎn)生的時代比較早,八句,與一般試律詩的六韻十二句略不同,為后人提供了有唐早期試律之范本。
王泠然(?692--?725),字仲清。太原(今屬山西)人。開元五年登進士第,后官太子校書郎。曾上書張說自薦,未果。秩滿,遷右威衛(wèi)兵曹參軍。工文賦詩。氣質(zhì)豪爽,當言無所回忌,乃卓犖奇才,濟世之器。惜其不大顯而終。有集今傳。 ...
王泠然。 王泠然(?692--?725),字仲清。太原(今屬山西)人。開元五年登進士第,后官太子校書郎。曾上書張說自薦,未果。秩滿,遷右威衛(wèi)兵曹參軍。工文賦詩。氣質(zhì)豪爽,當言無所回忌,乃卓犖奇才,濟世之器。惜其不大顯而終。有集今傳。
梅花二首。唐代。王初。 應(yīng)為陽春信未傳,固將青艷屬殘年。東君欲待尋佳約,剩寄衣香與粉綿。迎春雪艷飄零極,度夕蟾華掩映多。欲托清香傳遠信,一枝無計奈愁何。
戲贈樂天、復(fù)言(此后三篇同韻)。唐代。元稹。 樂事難逢歲易徂,白頭光景莫令孤。弄濤船更曾觀否,望市樓還有會無。眼力少將尋案牘,心情且強擲梟盧。孫園虎寺隨宜看,不必遙遙羨鏡湖。
菩薩蠻 其三 詠榴有贈。清代。陳去病。 驕陽時節(jié)花如火。猩紅一樹裙兒妒。莫說柳三多。多男算是他。并刀和露剖。粒粒相思豆。端的費相思。問伊知不知。
水郭人家處處幽,太平久已息邊籌。箜篌曲奏虹橋月,刁斗聲傳雉堞秋。
展席恍驚珠露滴,據(jù)床遙指玉繩流。封書欲寄南飛雁,翠竹窗西人正愁。
用五河縣孫驛丞行簡秋涼感懷詩韻 其六。明代。鄭真。 水郭人家處處幽,太平久已息邊籌。箜篌曲奏虹橋月,刁斗聲傳雉堞秋。展席恍驚珠露滴,據(jù)床遙指玉繩流。封書欲寄南飛雁,翠竹窗西人正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