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中空寂舍,階下終南山。
高臥一床上,回看六合間。
浮云幾處滅,飛鳥何時還。
問義天人接,無心世界閑。
誰知大隱者,兄弟自追攀。
同王昌齡裴迪游青龍寺曇壁上人兄院集和兄維。唐代。王縉。 林中空寂舍,階下終南山。高臥一床上,回看六合間。浮云幾處滅,飛鳥何時還。問義天人接,無心世界閑。誰知大隱者,兄弟自追攀。
林中有我空寂的僧舍,階下是那連綿的終南。
高臥在繩床之上,放跟望天地之間。
浮云處處幻滅,飛鳥幾時飛還。
問義時天人相接,無心間世界清閑。
有誰知這真正的隱者,讓我們兄弟追隨相伴。
青龍寺:位于長安之東南,《長安志》:“南門之東青龍寺,本隋靈感寺,582年(開皇二年)立。”青龍寺北枕高原,前對南山,為登眺之絕勝之地。
空寂舍:僧人所住的房子。《維摩經(jīng)》:“畢竟空寂舍。”鳩摩羅什日:障蔽風雨,莫過于舍;滅除眾志,莫過于空。空為理宗,以為常宅也。
六合:天地四方。
飛鳥何時還:這一句用陶淵明《歸去來辭》‘‘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句意。
大隱者:不拘歸隱形式而心意真正隱遁的隱者。王康琚詩云:“小隱隱林藪,大隱隱朝市。”
參考資料:
1、蔣述卓《禪詩三百首賞析》(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15頁
詩人王縉出生在一個信奉佛教的家庭。其母、其兄及其本人佛教信仰極深。然而王縉一生又一直做著大官。如何解決這仕與隱、入世與出世的矛盾,王縉找到了一條途徑,即做一個不拘外在形式、而求心靈解脫的大隱者。這首游青龍寺的詩作便表現(xiàn)這種傾向。青龍寺,原本是遠離長安城的一個清靜之所,但王縉卻不寫它的僻靜。詩中先是烘托隱者的氣度,然后以浮云與飛鳥寫世界的喧囂,再寫這位大隱者由于得道而與天地相通,既然他無心于人事,那不論他身處何方,都會是清靜的境界。王縉借曇壁上人寫出自己的理想。這是中國化了的佛教信仰態(tài)度,它使世人想起六祖慧能對佛教修持方式所提出的革新主張:“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王縉(700-781),字夏卿,本太原祁人,后客河中,唐代詩人,尚書右丞王維之弟。少好學,與兄王維,俱以名聞。舉草澤文辭清麗科上第,歷拜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終太子賓客。文筆泉藪,善草隸書,功超薛稷。大歷十年(775年)元載所撰唐贈兵部尚書王忠嗣碑,為其所行書。卒年八十二。王縉遺作不多,散文只有表、碑、冊等體,意義不大,詩作與王維的風格相似,具有一種平淡清新之美。事跡收錄于《金石錄》《唐書本傳》《述書賦注》。 ...
王縉。 王縉(700-781),字夏卿,本太原祁人,后客河中,唐代詩人,尚書右丞王維之弟。少好學,與兄王維,俱以名聞。舉草澤文辭清麗科上第,歷拜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終太子賓客。文筆泉藪,善草隸書,功超薛稷。大歷十年(775年)元載所撰唐贈兵部尚書王忠嗣碑,為其所行書。卒年八十二。王縉遺作不多,散文只有表、碑、冊等體,意義不大,詩作與王維的風格相似,具有一種平淡清新之美。事跡收錄于《金石錄》《唐書本傳》《述書賦注》。
宿石邑山中。唐代。韓翃。 浮云不共此山齊,山靄蒼蒼望轉(zhuǎn)迷。曉月暫飛高樹里,秋河隔在數(shù)峰西。
彭尉焚巢二首。宋代。陳造。 彭家柳邊堂,江色潤書畫。乃公根柢學,衣傳自心會。唾手勛業(yè)余,探妙文字外。區(qū)區(qū)青紫計,韋子豈君配。神物護揮毫,而不告成壞。赫炎卷地過,椽瓦了無在。賴是堂間書,萬軸腹中載。乃公洞天理,否傾則泰。向來薦才名,開口取猜怪。從今柳先生,頗為參元快。
暑雨夕霽。宋代。宋庠。 天角殘劃截幕暉,南樓風快暑煙微。月波半露金樞穴,云葉全收玉女衣。氣爽戍樓孤鵲云,霧沈荒苑數(shù)螢歸。涼軒更作東山詠,何處莊環(huán)有世機。
中秋玩月崇真萬壽宮。元代。張翥。 西風吹月出云端,松柏流光繞石壇。上國山河天廣大,仙家樓觀夜高寒。似聞玉杵鳴玄兔,疑有瑤笙下翠鸞。只把酒杯供醉賞,不知零露滿金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