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昏封印點刑徒,愧負荊山入座隅。
卻羨卞和雙刖足,一生無復沒階趨。
任弘農尉獻州刺史乞假還京。唐代。李商隱。 黃昏封印點刑徒,愧負荊山入座隅。卻羨卞和雙刖足,一生無復沒階趨。
黃昏時候散衙封印,清點在押的囚徒,慚愧啊,有負你了,荊山,又映進座隅。
這時倒羨慕卞和,他被砍掉了雙足,好免得一生一世,在階前屈辱奔趨。
弘農:今河南靈寶。尉:縣尉,與縣丞同為縣令佐官,掌治安捕盜之事。乞假:請假。
封印:舊時官署于歲暮年初停止辦公,稱為“封印”。刑徒:受刑之人;囚徒。
愧負:自愧遜色。荊山:此處指虢州湖城縣(今河南靈寶)南的荊山,乃傳說中黃帝鑄鼎處。座隅:座位的旁邊。
卞(biàn)和:春秋楚人。相傳他得玉璞,先后獻給楚厲王和楚武王,都被認為欺詐,受刑砍去雙腳。楚文王即位,他抱璞哭于荊山下,文王使人琢璞,得寶玉,名為“和氏璧”。刖(yuè)足:斷足,是古代的一種酷刑。
沒(mò)階:盡階,走完臺階,為迎送賓客的禮貌行為。趨:小步快走,表示恭敬。這里是用來狀寫身為縣尉的詩人每日在官府趨奉奔走的情景。
參考資料:
1、陳永正.李商隱詩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1:50-51
這首詩作于唐文宗開成四年(839)。當年李商隱再次應吏部試被錄取,釋褐為秘書省校書郎。這個職務雖為九品上階,很容易升為翰林學士或知制誥之類。可是,由于朋黨傾軋,他馬上又被調補弘農尉。就在這種情形下他憤而辭職,這首詩就是當時他寫給州刺史“乞假”的。
參考資料:
1、陳永正.李商隱詩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1:50-51
此詩一開頭就從這卑微低賤的尉職說起,“黃昏封印點刑徒”,“封印”、“點刑徒”,這就是縣尉每天黃昏時的例行公事。詩人不是含糊地一筆帶過,而是具體地、不厭其煩地一一點出,更顯示了這職責的無聊和不堪忍受。
第二句“愧負荊山入座隅”,與首句成一鮮明對比,以荊山的巍峨高聳反襯自己的沉淪下僚。李商隱赴弘農尉任時曾途經荊山,并寫了一首《荊山》詩,詩云:“壓河連華勢孱顏,鳥沒云歸一望間。楊仆移關三百里,可能全是為荊山。”對荊山極力贊美,因此這里才順手拈來反襯自己的處境。
詩的后兩句是用典:相傳春秋時楚人卞和在荊山(今湖北南漳縣南)得到一塊玉璞,曾獻之于楚厲王和武王,都被誤認為是石頭,而以欺君之罪先后把他的雙足砍掉。后來,楚文王即位,才使玉人治之,得寶玉,名之曰“和氏之璧”。卞和得璞的荊山與作者所在的荊山同名,故有這樣的聯想。卞和因獻玉而兩次被刖足,這是無比悲慘的遭遇。可是李商隱卻希望自己能像卞和那樣把雙足砍斷,這樣,就再也不必在官府奉迎趨拜了,其慘烈又還迥出乎卞和之上。
李商隱寫作曾被人譏為“獺祭魚”,因為他很喜歡用典。其實李商隱詩的許多典故都是用得很成功的,比如這首詩,在用典上就有兩點很值得注意:一是自然巧妙。詩人是從眼前的荊山聯想到卞和得玉石的荊山,又由這一荊山聯想到卞和獻玉的不幸遭遇,又由卞和之不幸聯想到自己之不幸,所以就非用這一典不可。二是花樣翻新。它不是一般的比附或替代式的用典,而是根據內容需要來用典,“典”只是輔,只是賓,是詩人此時那種強烈憤懣之情的映襯,一個“羨”字,真是驚心動魄,令人不忍卒讀。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詩人,祖籍河內(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出生于鄭州滎陽。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秾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于隱晦迷離,難于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于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鄉沁陽(今河南焦作市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作品收錄為《李義山詩集》。 ...
李商隱。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詩人,祖籍河內(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出生于鄭州滎陽。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秾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于隱晦迷離,難于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于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鄉沁陽(今河南焦作市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作品收錄為《李義山詩集》。
汝寧徐使君 其九。明代。李攀龍。 三河名郡郁如林,治行看君結主深。但使便宜長得請,守臣無意賜黃金。
夏日喜雨寫懷 其三。。金幼孜。 玉堂清切地,瀟灑出氛埃。雨點疏疏過,天香冉冉來。隔花鶯歷亂,近水燕飛回。朝退有馀暇,新詩取次裁。
勤王北望感懷十三首 其七。唐代。康有為。 國土同孤注,君王類置棋。金輪篡唐日,叔帶亂周時。弧眼哀褒姒,衣冠孰柬之。人謀雖欲盜,天命豈能違。
碧山吟社流馨亭落成時中秋后一日。明代。談悌。 稅憩適時暇,勝在城西隅。紫氛靄佛剎,綠柚含華濡。昔彥麗詞藻,往躅何宏舒。蘊藉漬瀝液,德輝披瓊琚。亭虛湛豐草,杞棘方芟殳。拘云襲芳若,架虹通游魚。良宴溢浩思,醉曳青霞裾。
贈盧時賜從事。明代。孫緒。 白馬金羈氣浩然,客衣前日別幽燕。搖搖易水秋風外,窅窅瀛洲夕照邊。行人隨處問名姓,爭識盧家美少年。歸來下馬拜堂序,鄰翁趨走肩相駢。堂上尊翁湖海士,心在山林身在市。汪汪千頃學黃憲,散積千金羞范蠡。昔年坎坷居貧時,英風不為寒饑衰。花徑深深閒不掃,手摩孤劍酬相知。魯朱郭解猶碌碌,肯逐里中游俠兒。晚歲優游單富厚,太虛浮云元未有。燕雀飛飛候簾幕,英賢日日同杯酒。中夜鄉閭來叩門,劇孟季心思尚友。蒺藜古道險且艱,獨與先公日往還。行輩都拋鐺杓外,情好渾如伯仲間。我公棄背三十載,遐想颙颙久未改。號呼昆季告同社,建祠羽禋設脯醢。晨鐘暮鼓年復年,音容蚤夜依稀在。時時對我談舊事,俛首歔欷淚成海。若翁我本兄弟流,南金瓊玖何時投。泉臺有目終不瞑,半生空自慚箕裘。今日冠裳明晝錦,使我一見開狂眸。數年負歉且自慰,固知善慶恒相儔。酌酒起舞叩玄化,清風習習天悠悠。人生有子在仕版,一身溫飽復何求。有官不必居鼎鼐,生兒何必封公侯。一經可教田可植,醉鄉何地非良謀。從此斑衣日取樂,人間萬變真浮漚。
癸酉春送楊君雨人北上。明代。曾曰唯。 杏雨香春江,柳花上行李。立馬一書生,感時涕江涘。握手訪中原,茫茫不可視。今上古武丁,鼎鐺缺雙耳。大川棹腐楫,勁弦控撓矢。翰林養相望,棋枰酒杯底。何不習吏事,而但討文史。言官無大諫,徒取圣聽鄙。是以越職言,或從小臣起。大學古成均,諸生與胄齒。今為鬻爵肆,群蟻奔羊市。高皇重積分,中興復古始。司成冢宰爭,王言若置屣。嗟古舉賢良,選擇勵廉恥。晁賈公孫文,猶云累科舉。胡乃名世才,時藝斯焉取。孔孟雖皇皇,亦當事訓詁。而況帖括中,安得伊與呂。安石亂天下,種毒今未已。記誦欺主司,田宅遺孫子。大車誇閭巷,竿牘害鄉里。養士三百年,功效如是止。齊寇比帝京,寒齒附唇比。困獸思決藩,恐其渡遼水。西賊秦抵燕,較齊稍緩爾。亦畏走北胡,二寇互表里。即我粵海中,大鯨相銜尾。百城一參戎,犄角將何以。墨牧嚼人骨,大吏倒賢否。清惠被彈文,交章薦狼豕。犯怒長官邪,乃云肅網紀。雖不非大夫,亦當計桑梓。子昔感神京,帝棟礎則圮。萬虜城下薄,無人應拊髀。天子自登陴,朋分撓國是。寄書太息言,天下事如此。以致圣主疑,有臣不敢恃。大鎮工戶曹,中官坐協理。主既疑益深,臣乃化繞指。間有諤諤然,千人而一士。此行又三歲,抱膝熟摩揣。努力經世務,明明天子使。若乃逢年事,其道在故紙。黃口拾進賢,沾沾亦自喜。得之不必才,況子已才美。何事立春江,喃喃話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