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弦秦柱不關情,盡日掩云屏。己惜輕翎退粉,更嫌弱絮為萍。
東風多事,余寒吹散,烘暖微酲。看盡一簾紅雨,為誰親系花鈴。
朝中措·蜀弦秦柱不關情。清代。納蘭性德。 蜀弦秦柱不關情,盡日掩云屏。己惜輕翎退粉,更嫌弱絮為萍。東風多事,余寒吹散,烘暖微酲。看盡一簾紅雨,為誰親系花鈴。
動人的琴瑟聲也無法牽動我的情懷,我整日里掩上云母屏風獨自傷情。已經暗自憐惜蝴蝶褪粉,更不滿柔弱的柳絮也飄人水中,化為浮萍。
多事的春風吹散了殘留的寒冷,暖意融融令人陶醉。簾外紅色的花瓣紛紛落下,還能為誰系上那護花鈴呢?
朝中措:又稱《芙蓉曲》《梅月圓》《照紅梅》等,唐鄭縈《開天傳信記》: “有一美措,傲脫直人。”此調有多種體格,均為雙調。這首詞就是其中之一體。上闋四句,下闋五句,共四十八字。上闋第一、第二、第四句,下片第三、第五句押平聲韻。
蜀弦:即蜀琴,泛指蜀中所制之琴。秦柱:猶秦弦。指秦國所制琴瑟之類的樂器。柱:撥弦、架弦之碼。唐唐彥謙《漢代》:“別隨秦柱促,愁為蜀弦么。”關情:動情。
烘暖微酲:謂春日東風溫煦,暖意融融令人陶醉。微酲(chéng):微醉。
紅雨、指花瓣紛紛落下。
花鈴:即為防鳥雀而置的護花鈴檔。
參考資料:
1、清納蘭性德著;孫紅穎.納蘭詞全鑒:中國紡織出版社,2016.02:第97頁
這首詞的寫作年代已經不可考了,納蘭是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寫下了這首傷春詞,還需要后人的猜測與考證。暮春之際,納蘭為了懷念親人而寫下了這首傷春詞。
參考資料:
1、(清)納蘭性德著;聶菁菁主編.納蘭詞全編全賞:中國華僑出版社,2013.11:第197頁
這是一首描繪暮春之景和抒發傷春怨春之情的小詞。
首句即說春日寂寂,百無聊賴,縱是有動聽的樂曲也不能引起愉悅之情。“蜀弦秦柱不關情”,既然琴瑟逸韻都難以使她動情,那么就只有整日地掩上云母屏風,獨自憂傷了。“盡日掩云屏”,而掩上屏風,又是因為窗外春景,不忍再睹。那外面又是什么樣的景致,“已惜輕翎退粉,更嫌弱絮為萍”,蝴蝶已經褪粉,柳絮也飄落水中,這預示著春事已消歇。“已惜”說明他的惋惜憐愛之情,而“更嫌”分明是一種懊惱的情懷了。此二句景語,已蓄傷春之意。
下闋轉寫薄情的東風,“東風多事,余寒吹散,烘暖微醒”。表面的意思是,東風真是多事,吹散了春日余寒,送來融融的暖意,給作者陶醉的感覺。說“東風多事”,可是后兩句“余寒吹散,烘暖微酲”。哪里是作怨語,分明是對春風褒獎有嘉嘛,這不是自相矛盾。
且看后面一句,“看盡一簾紅雨”,李賀《將進酒》詩“桃花亂落紅如雨”,史肅《雜詩》“一簾紅雨枕書眠”,似為此句所本:那為何會花瓣散落如雨,滿地落花狼藉?此一追問,便知當然是“東風多事”了。結合前三句,方知原來作者是怨東風帶走了明媚的春光,盡管它吹散了余寒.送來了溫暖,但它又摧殘花落,令作者心傷。
花是春天的象征,落花飄零滿地,意味這萬紫干紅的春天也將匆匆而去。遂有了結尾句的嘆問:“為誰親系花鈴?”此處,作者反用“金鈴”之典,意思是說東風刮得如此之甚,花瓣落成紅雨。飄零殆盡,縱使惜花,在花枝上綴滿金鈴,可這又是為誰而系呢?“為誰親系花鈴”,結處此語,充滿著愁緒無著,愁懷難遣的寂寞感和失落感。
整首詞在寫法上亦景亦情,情景相融,自然渾融,空靈蘊藉,啟人遠神,令人回味無窮。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光采奪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于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向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于意境,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 ...
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光采奪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于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向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于意境,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
清平樂。元代。郯韶。 湘云微度。六曲朱闌暮。簾外香飄梅子樹。知有王孫索句。誰將瓊琯吹霞。柳花飛過東家。說與門前去馬,斷腸休為琵琶。
濟上懷曾李二子。。王慎中。 往歲榮持節,濟水照斷金。事乖成泛梗,景是觸沾襟。梁獄書難達,湘流賦易沉。銜恩將得罪,均是表同心。
搗練子·初酒醒。兩漢。佚名。 初酒醒,乍衣單。褪著裙兒側著冠。門外小橋寒食夜,月明人去杏花殘。
寄詩(一作絕微之)。唐代。崔鶯鶯。 自從銷瘦減容光,萬轉千回懶下床。不為傍人羞不起,為郎憔悴卻羞郎。
初七日丁丑長至前喜晴。元代。方回。 樓南紅氣滿霜天,新霽湖山曉色妍。七日喜逢長至日,百年慚到古稀年。故園卷餅思新菜,凍井澆梅出暖泉。誰信少陵夔府后,肯吟六琯五紋篇。
重游鼎湖山短吟八首 其二。近現代。許南英。 竹兜輕又快,五步當十步。彳亍阡陌間,牛與人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