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帆落天涯那答,玉簫寒、江上誰家?空樓月慘凄,古殿風蕭颯。夢兒中一度繁華,滿耳濤聲起暮笳,再不見看花駐馬。
沉醉東風·維揚懷古。元代。湯舜民。 錦帆落天涯那答,玉簫寒、江上誰家?空樓月慘凄,古殿風蕭颯。夢兒中一度繁華,滿耳濤聲起暮笳,再不見看花駐馬。
這是一首元代的散曲,屬于小令,作者不詳。“沉醉東風”是曲牌名;“維揚懷古”是曲子的標題,“維揚”,古地名,今江蘇揚州。“懷古”,憶古思今,奠定全曲傷感的基調。首句“錦帆落天涯那答”化用唐代詩人李商隱的詩句“錦帆應是到天涯”,“錦帆”,借代的手法,代指皇帝華麗的游船;“那答”,那邊。意思是說:皇帝的游船已經到了天涯那邊,舊的王朝已經滅亡了。緊承標題中的“懷古”二字。
次句“玉簫寒、江上誰家?”聲聲悲愴的簫聲從江上傳來,凄神寒骨,透徹心扉,究竟是何人吹奏的如此令人銷魂的曲子呢?一“寒”字,一語雙關,不僅道出了曲聲之悲,同時運用通感的手法,巧妙地傳達出詩人聽到簫聲后的悲涼心情,可謂“傳神且意蘊豐富”。
“空樓月慘凄,古殿風蕭颯。”詩人尋聲望去:慘淡的月光下,蕭瑟的冷風中,樓閣臺榭空蕩蕩的,殿堂屋宇殘敗破落,一派蕭條。姜白石亦曾道“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波心蕩,冷月無聲”,不同時代的詩人道出了相同的感受!
心中的維揚古城,夢中的秦淮河畔,詩人不禁傷今懷古“夢兒中一度繁華,滿耳濤聲起暮笳,再不見看花駐馬。”“一度繁華”的揚州,淮左名都,竹西佳處,春風十里揚州路,娉娉裊裊,豆蔻梢頭,畫船簫鼓,青樓夢好:好一派歌舞升平、繁華錦繡;卻而今,滿耳濤聲依舊,暮茄凄凄,玉人簫聲何處在,再不能駐馬橋邊,賞紅藥看畫船!
夢中的揚州,眼前的維揚,虛虛實實,相互掩映,詩人心中更添無限酸楚,昔盛今衰,萬千感慨!
這首小令采用對比的手法,著重表現維揚今昔的不同,今日的維揚蕭條破敗,冷冷清清;昔日的維揚簫鼓歌吹,興盛繁華。全曲抒發了作者對滄桑興替、物是人非的傷感之情。
湯舜民,元末明初戲曲作家,號菊莊,字、生卒年、生平事跡均不詳,象山(今屬浙江)人。補本縣吏,非其志也。后落魄江湖間。好滑稽,與賈仲明交久而不衰。文皇帝在燕邸時,寵遇甚厚,永樂間恩赍常及。所作樂府、套數、小令極多,語皆工巧,江湖盛傳之。所撰雜劇2種:《瑞仙亭》、《嬌紅記》,惜已佚。朱權《太和正音譜》評其詞曲格勢,喻如“錦屏春風”。 ...
湯舜民。 湯舜民,元末明初戲曲作家,號菊莊,字、生卒年、生平事跡均不詳,象山(今屬浙江)人。補本縣吏,非其志也。后落魄江湖間。好滑稽,與賈仲明交久而不衰。文皇帝在燕邸時,寵遇甚厚,永樂間恩赍常及。所作樂府、套數、小令極多,語皆工巧,江湖盛傳之。所撰雜劇2種:《瑞仙亭》、《嬌紅記》,惜已佚。朱權《太和正音譜》評其詞曲格勢,喻如“錦屏春風”。
怪石歌。。陸初望。 鄱陽湖邊停短橈,登山山石森岧峣。累累奇怪相轕轇,便逢名畫難為描。饑鷹側翅摩九皋,怒猊攫爪窺云坳。立者如鶴伏者猱,澗邊臥者如潛蛟。忽如達摩航海濤,忽如老父谷城遭。手擎一卷疑兵韜,又似鐘馗披錦袍,奇丑不畏旁觀嘲。就中獨具天仙標,翩然鬟髻誰刻雕。得無思婦魂未銷,望夫佇立豐姿嬌。我聞古人聯石交,皺瘦漏秀聲價高。似此怪狀羅煙霄,古人相石徒皮毛。
回鑾奉皇太后進宮之作。。弘歷。 展豫巡嵩洛,回鑾奉壽康。三呼遐算祝,九曲瑞符彰。不狩安知外,惟勤所戒荒。鳳樓五云表,藹藹萃千祥。
游小溪浙源山中。元代。趙汸。 舊游何處覓苔磯,水涸山童事事非。忽到小溪深樹側,鴛鴦驚起逐群飛。
哭槐徑弟。宋代。薛嵎。 孤僻由天性,看山獨展眉。豈無身后慮,猶課病中詩。泉石寧非祟,蒼旻不可知。平生唯愛菊,增我九秋悲。
西江月·曾把江梅入室。宋代。汪莘。 曾把江梅入室,門人不敬紅梅。清香一點入靈臺。傲雪家風猶在。狀貌婦人孺子,性情烈士奇才。自開自落有誰來。與妝上林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