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在山上耕田,兒子在山下開荒。
六月的季節,田中稻谷還沒有抽穗,而官家收稅倉庫早已修好等待征斂。
斸(zhú):一作“鋤”,大鋤,名詞用作動詞,挖掘。
禾:禾苗,特指稻苗。秀:谷物吐穗揚花。
官家:舊時對官吏、尊貴者及有權勢者的尊稱,又指對皇帝的稱呼。
在唐末的亂世,封建國家開支甚巨而資用缺乏,必然加重對農民的榨取,而農民遭受剝削的主要的形式便是地租。在這樣的嚴酷背景上產生了聶夷中的《田家》一詩,其目的就在于揭露這樣的黑暗現實。
參考資料:
1、俞平伯.唐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1135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并不僅僅是寫一家父子的事件,而是高度概括了千千萬萬個農民的家庭,所謂“夜半呼兒趁曉耕,羸牛無力漸艱行”,正是農家普遍的情事;而“原上田”、“山下荒”也并不特指某山某原,而泛指已耕的熟田和待墾的荒地,從耕田寫到開荒,簡潔有力地刻劃出農家一年到頭的辛苦,幾乎沒有空閑可言。十個字具有高度的涵蓋力,增加了詩意的典型性,幾乎成為封建社會農村生活的一個縮影。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一句在揭露諷刺的時候,不發議論而重在擺事實,發人深省。“六月禾未秀”不單指莊稼未成熟。按正常的情況,四五月麥苗就該揚花(“秀”),“六月”應已收割而“禾未秀”,當是遇到了旱情,暗示著歉收。而按唐時兩稅法,六月正是應該交納夏稅的時節,所以“官家已修倉”本身就暗示著對農民勞動成果的窺伺和即將予以剝奪,而這種窺伺出現在“六月禾未秀”之際,更覺意味深長。“禾未秀”而倉“已修”,一“未”一“已”,二字呼應。
題前攝景,洗煉概括,融情入事,其中任何一種手法都可以收到言簡意長的效果。而此詩恰當地同時運用這三種手法,藝術效果也就更加顯著。
聶夷中,字坦之,河東人,一說為河南人。咸通十二年(871)登第,官華陰尉。到任時,除琴書外,身無余物。其詩語言樸實,辭淺意哀。不少詩作對封建統治階級對人民的殘酷剝削進行了深刻揭露,對廣大田家農戶的疾苦則寄予極為深切的同情。代表作有《詠田家》、《田家二首》、《短歌》、《早發鄴北經古城》、《雜怨》等,其中以《詠田家》和《田家二首》(其一)流傳最廣(《田家二首》(其二)后人多認定為李紳的作品,故不提)。 ...
聶夷中。 聶夷中,字坦之,河東人,一說為河南人。咸通十二年(871)登第,官華陰尉。到任時,除琴書外,身無余物。其詩語言樸實,辭淺意哀。不少詩作對封建統治階級對人民的殘酷剝削進行了深刻揭露,對廣大田家農戶的疾苦則寄予極為深切的同情。代表作有《詠田家》、《田家二首》、《短歌》、《早發鄴北經古城》、《雜怨》等,其中以《詠田家》和《田家二首》(其一)流傳最廣(《田家二首》(其二)后人多認定為李紳的作品,故不提)。
雪霽同滌塵至黃龍洞。。李冰若。 小別經三月,重游閱十年。竹深藏古寺,雪霽漲新泉。黃澤祈無竭,紅梅待吐妍。徘徊舊池畔,不分已華顛。
瑞金縣西池雙蓮汪簿有詩見寄因以和之。宋代。金君卿。 惠政多應草木知,藕花呈瑞向西池。雙紅共蒂初含笑,眾卉千名總合奇。寵降帝妃媯汭日,恍迷仙佩漢臯時。若教潘令河陽見,肯羨東風桃李枝。
潘稼堂先生見留草堂 其一。清代。吳銘道。 耆舊已遼落,床前拜德公。人余柱下史,身是魯靈宮。杞宋文何在,齊梁運易終。吾猶及型典,信見剖鴻濛。
別饒子聞 其三。明代。尹臺。 軺車戒嚴命,肅肅指南彊。念子遠行邁,執手衢路旁。拊劍激清瑟,悲歌慨以慷。矯矯云中鵠,翩翩厲鳴翔。戢羽乍同止,展翮忽一方。欲從不可得,即置終難忘。愿勖崇明德,功業期自揚。
楊公濟歲暮惠酒。宋代。強至。 紺瓶白酒下吟堂,洗盞傾甆肯漫嘗。寒屋自融春日面,煖杯能轉少年腸。山妻相對驚愁破,稚子無端笑飲狂。百歲光陰空自遠,醉時苦短醒時長。
云棲竹樹甚茂幽蘭滿山。。玄燁。 山徑紆徐合,溪聲到處聞。竹深陰戛日,木古勢干云。倚檻聽啼鳥,攀崖采異芬。韶華春已半,萬物各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