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起處,斜日半江紅。柔綠篙添梅子雨,淡黃衫耐藕絲風。家在五湖東。
憶江南·歌起處。明代。王世貞。 歌起處,斜日半江紅。柔綠篙添梅子雨,淡黃衫耐藕絲風。家在五湖東。
這是一首輕快活潑的短歌。起句以悠揚的歌聲,抓住讀者的聽覺,先聲奪人,引出明麗的畫面:斜日半江紅。斜日正是落日,落日的晚霞灑在江面上,碧綠的江水出現(xiàn)了“半江瑟瑟半江紅”(白居易詩)的瑰麗畫面。接著詞人又以“柔綠的竹篙”和“黃梅細雨”點綴畫面,夕陽之下,細雨,江水新漲,著一“添”字,使人似乎看到竹篙吃水加深,使撐船之人更需奮力,情緒漸漸高漲,推出詞中的主人公:穿著淡黃衣衫撐篙的舟子。他那隨藕絲般微風飄動的黃色衣衫,不僅給畫面增添了新的色彩,也給畫面增添了生氣。“藕絲風”三字把無形之風寫得富有質(zhì)感,“藕”字透出柔和粉嫩的色彩,造成優(yōu)美的視覺效果。最后,以“家在五湖東”收尾。這是舟子的家鄉(xiāng),也是詞人的家鄉(xiāng)太倉的所在地,輕描淡寫的陳述句式,卻有十分豐富的意蘊,首先是說明家鄉(xiāng)之所在,其次點《憶江南》之題,洋溢著舟子,也是詞人對家鄉(xiāng)的熱愛。
全詞寫景如畫,色彩和諧,折射出詞人心靈的平靜。境界的開闊和景物的明麗,又透露了他強烈的思鄉(xiāng)之情。摹景抒情,詩中有畫,表現(xiàn)了詩與畫的同步造詣和審美情趣,達到了唐代詩人“詩中畫趣”的優(yōu)美境界。
王世貞(1526年-1590年)字元美,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漢族,太倉(今江蘇太倉)人,明代文學家、史學家。“后七子”領(lǐng)袖之一。官刑部主事,累官刑部尚書,移疾歸,卒贈太子少保。好為古詩文,始于李攀龍主文盟,攀龍死,獨主文壇二十年。有《弇山堂別集》、《嘉靖以來首輔傳》、《觚不觚錄》、《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
王世貞。 王世貞(1526年-1590年)字元美,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漢族,太倉(今江蘇太倉)人,明代文學家、史學家。“后七子”領(lǐng)袖之一。官刑部主事,累官刑部尚書,移疾歸,卒贈太子少保。好為古詩文,始于李攀龍主文盟,攀龍死,獨主文壇二十年。有《弇山堂別集》、《嘉靖以來首輔傳》、《觚不觚錄》、《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野行偶見紅樹悵然有感呈石末公。明代。劉基。 紅樹傷心夕照前,漫山映水為誰妍。樹當搖落人尤惜,人自憂愁樹不憐。九譯未通青鳥使,四郊猶漲綠林煙。野夫病足思休息,藉草棲橧擬晏眠。
題陶燦文引觴自酌圖七首 其四。清代。王家樞。 我欲希高蹈,世外訪桃源。呼兒狎猿鶴,課仆擾雞豚。白云塞洞口,紅雨亂溪村。不如來飲酒,花下好開尊。
挽趙秋曉。宋代。張孺子。 早袖經(jīng)綸手,歸歟臥首陽。可憐心錦繡,不補帝衣裳。祿與名俱靳,身宜壽且康。互鄉(xiāng)蒙子潔,聞訃重心傷。
送張閫幕兼素借陳石齋詩稿 其二。明代。李東陽。 空山野食無煙火,靈籟天聲自管弦。我亦從今斷葷飲,為公重和石齋篇。
東原對月。。劉崧。 土屋無風尚不關(guān),屋前遙見兩青山。瓦盆盛酒茆鋪席,何日柴門望月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