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曾居住,今來宛似歸。
可憐汾上柳,相見也依依。
題平陽郡汾橋邊柳樹。唐代。岑參。 此地曾居住,今來宛似歸??蓱z汾上柳,相見也依依。
我故地重游,宛若以前從外地回家。
汾河岸上裊娜垂柳,似乎還識舊人,欲著人衣,依依難舍。
一本詩題無“平陽郡”。平陽郡,今山西省臨汾。
宛似:好象。歸:回到家里。
可憐:可愛。
依依:形容柳樹對人依依惜別的情態。
岑參曾于天寶五、六載(746—747)游晉、絳,此詩當作于此時。一本題下有注“參曾居此郡八九年”,可知這首詩是作者重回舊地有感之作。
參考資料:
1、高光復.高適岑參詩譯釋: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0:203-204
2、陸堅.中國詠物詩選: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83-84
詩人重游小時居住地,恍然多少往事涌上心頭。詩人感慨萬千,浮想聯翩,千頭萬緒,欲言還止,而詩人只擷取河邊楊柳意象來傳情達意。
這是一首詠物詩,所詠之物是“汾上柳”,所抒之情是重返舊地的歡快喜。柳樹本是一種沒有感情的植物,而詩中以擬人化的手法賦予柳樹以動人的情感。詩的語言很平常,如說白話,可是一個“歸”字寫出了詩人對舊居的懷戀,故地重訪,就像當年回家一樣,自然而然,信步走來,寫出對環境的熟悉和親切感。舊地的一切,都像自家人一樣樸實真切,親在骨子里。就連汾河邊的柳樹,微風拂來,依依流連,像是對作者打招呼,親昵可愛。
詩的后兩句比擬手法新穎、別致。特別是“也依依”三個字,不僅寫出了柳樹的嬌娜可愛,而且把柳樹對作者的不舍之情、留戀之意,生動地表達出來。而這種動人的話態,是作者重到“此地”,即題中“平陽郡”的心境的具體寫照,是“宛似歸”的形象描繪。這種物與情、情與境交織在一起的描寫。創造出完美的藝術形象,使所詠之物栩栩如生,使所抒之情歷歷可睹。而且不正面說自己見到河邊柳樹生起依依之情,卻說柳對人依依,對面下筆,賦予柳以人格和情感,便使詩中平添一種感情交流的溫馨之情,藝術效果高超。
詩人擷取河邊楊柳意象來傳情達意。自古即有折楊柳送別的風俗,古詩中亦屢見不鮮,詩人能化陳出新,意巧語奇。詩中即濃縮了詩人哽咽難述的追懷,記載著詩人當初與舊鄰長亭送別、依依不舍的動人畫面,也凝聚著詩人對故地的深厚感情。言短而意長,語淺而情深,楊柳依依之貌形象生動,俏如麗人,直有畫面效果。
岑參(約715-770年),唐代邊塞詩人,南陽人,太宗時功臣岑文本重孫,后徙居江陵。[1-2] 岑參早歲孤貧,從兄就讀,遍覽史籍。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進士,初為率府兵曹參軍。后兩次從軍邊塞,先在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天寶末年,封常清為安西北庭節度使時,為其幕府判官。代宗時,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樂山),世稱“岑嘉州”。大歷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
岑參。 岑參(約715-770年),唐代邊塞詩人,南陽人,太宗時功臣岑文本重孫,后徙居江陵。[1-2] 岑參早歲孤貧,從兄就讀,遍覽史籍。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進士,初為率府兵曹參軍。后兩次從軍邊塞,先在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天寶末年,封常清為安西北庭節度使時,為其幕府判官。代宗時,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樂山),世稱“岑嘉州”。大歷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百法庵次載叔韻 其二。宋代。韓淲。 日遲無處著詩狂,寄傲僧窗小小房。一陣楊花風澹蕩,試回清夢到池塘。
卜算子 漫興。宋代。辛棄疾。 千古李將軍,奪得胡兒馬。李蔡為人在下中,卻是封侯者。蕓草去陳根,筧竹添新瓦。萬一朝家舉力田,舍我其誰也。
寄題武陵柳氏所居二首其二康樂樓。宋代。蘇轍。 邑居欲盡溪山好,不作層樓無奈何。巖谷滿前收蠟屐,漪漣極目卷漁蓑。安心已得安身法,樂土偏令樂事多。千里筠陽猶靜治,還家一笑定無他。
頌古一百則。。釋正覺。 絲綸降,號令分,寰中天子,塞外將軍。不待雷驚出蟄,那知風遏行云。機底聯綿兮,自有金針玉線。印前恢廊兮,元無鳥篆蟲文。
送翰林宋先生致仕歸金華二十五首 其九。明代。孫蕡。 令子內庭書制誥,佳孫復作序班郎。一門三代沾恩澤,更著錦衣歸故鄉。
今夜清輝漾。想月殿、菱花出匣,一輪初上。萬戶千門連碧海,處處鉤簾倚幌。
只少我、一人凝望。多謝東鄰遺粔籹,恰分明、掬取團圓樣。
賀新郎 中秋伏枕承蘧庵先生有月餅果物之惠病起賦謝。清代。陳維崧。 今夜清輝漾。想月殿、菱花出匣,一輪初上。萬戶千門連碧海,處處鉤簾倚幌。只少我、一人凝望。多謝東鄰遺粔籹,恰分明、掬取團圓樣。開籠看,神差王。紛然佳果還相貺。揩病眼、荔奴黃皺,哀梨碧漲。忽憶添丁千里外,阻隔丹崖綠嶂。恨此物、無緣分餉。若使姮娥知我意,也璇閨、掩卻垂綃帳。應為我,色惆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