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擔乾柴古渡頭,盤纏一日頗優游。
歸來澗底磨刀斧,又作全家明日謀。
樵夫。宋代。蕭德藻。 一擔乾柴古渡頭,盤纏一日頗優游。歸來澗底磨刀斧,又作全家明日謀。
挑上了一擔干柴到古渡頭去賣,換了錢足夠一天的開銷,便心滿意快。
他回到家中又在山澗邊磨快刀斧,為籌集明天的生活費用做好準備。
盤纏:本意指路費,這里作開銷解。
優游:悠閑。這里是寬裕的意思。
謀:籌劃。
這首絕句寫山中樵夫的生活,說他每天砍上一擔柴,賣后便夠了一天的開銷,回到家中,磨快了斧頭,準備第二天再去砍柴。詩在表現藝術上有兩點值得贊賞:一是詩寫的是深山的樵夫,但沒有明說,通過“古渡”、“澗底”二詞,含隱不露地告訴大家;二是詩寫樵夫一天的生活,以“又作全家明日謀”暗逗,說明樵夫天天如此,帶有典型性。這樣細微的構思,是宋人絕句的長處,也是值得后人借鑒的地方。
詩人寫樵夫的生活,究竟是站在什么立場上來寫的呢?這點可以根據對詩的不同的理解來推敲解釋。如果著眼于末句“又作全家明日謀”,則可如此解說:詩人認為樵夫的生活非常艱苦,每天辛辛苦苦地打了柴,遠遠地挑到市上去賣,賣了錢只夠一天的開銷;回到家中,又忙著磨快斧頭,為明天的生活考慮。再進一步擴大思維,如果樵夫病了,或者刮風下雪,他的“明日謀”豈不是要落空,家中便要挨餓了。因此,詩人表現的是對樵夫辛勤勞累仍不能保證溫飽寄予同情,“頗優游”三字是有意調侃,發泄心中的不平。如果著眼于“盤纏一日頗優游”一句來推論,結果便完全不同了。中國古代詩人對隱居山中、水邊的自食其力逍遙容與的樵夫、漁翁一直抱贊賞企羨的態度,認為他們遠離擾亂紅塵,友麋鹿,伴煙霞,是最令人賞心適意的生活。《西游記》第九回開場時,有一大段漁樵問答,對各自的逍遙自在,大肆夸耀,就很能說明問題。蕭德藻正是從此出發,說樵夫隱居深山,遠離人間是非;他每天打了柴,行歌古渡,易米市菜,只要夠了當天的用費,便不再煩心。回到家中,面對青山綠水,悠閑地磨著斧子。這樣的生活,大有“日出而耕,日入而息,帝力于我何有哉”般無憂無慮的心態,也是歷來文人始終向往而難以擁有的生活境界。因此,詩人寫深山樵夫,正是對他毫無爭競、自得其樂的生活作出歌頌。“詩無達詁”,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去解詩,只要不離題太遠,或帶著偏見去鉆牛角尖。
蕭德藻,南宋詩人。字東夫,自號千巖老人。閩清(今屬福建)人。生卒年不詳。紹興二十一年(1151)進士。初任尤川縣丞,后為湖北參議,再調湖州烏程令。因愛當地山水之美,遂移家烏程,住縣中屏山,其地有千巖之勝,所以自號“千巖老人”,表示歸隱不仕。 ...
蕭德藻。 蕭德藻,南宋詩人。字東夫,自號千巖老人。閩清(今屬福建)人。生卒年不詳。紹興二十一年(1151)進士。初任尤川縣丞,后為湖北參議,再調湖州烏程令。因愛當地山水之美,遂移家烏程,住縣中屏山,其地有千巖之勝,所以自號“千巖老人”,表示歸隱不仕。
懷李芋仙。清代。張廷壽。 一瓣空同奉,清吟每夢君。西窗曾話雨,東野愿為云。溫卷人前許,鬮題酒后分。申江三百里,未使斷知聞。
枯魚過河泣。明代。于慎行。 福集豈無端,禍臻亮有由。枯魚過河泣,悔從鯨鱷游。揚鬐出溟海,振翼徙炎洲。翻濤作風雨,噴浪成山丘。旁顧無陵鯉,鳣鮪安足儔。一朝宕海澨,潮落委遐陬。紅肌試砧斧,白骨聚蚍蜉。橫海既成觀,盈尺亦滿舟。回首羨魴鱮,游戲清波流。慎旃遠游子,濡足何所求。
看花回 記少年事。清代。楊玉銜。 草草庖廚著意瑩。盤盎寒生。攜鋤種菜荒田,認桂枝、量記窗棱。少年無賴事,回首分明。老覺巖阿有舊盟。鶴友猿朋。移泉烹荈收黃葉,好商量、畫意詩情。往來新認識,有個黃鶯。
謝烏鵲。宋代。劉宰。 朝來不成寐,啼鳥繞西東。似欲砭我愚,無虞終有兇。挽衣行太息,飛鳴鵲當空。似欲慰我心,正直神所容。舉手謝鳥鵲,尤喜當何從。吉兇兩不到,我在阿堵中。
云溪雜詠。。郭印。 林園無俗物,滿目是瑯玕。非霧晝常晦,不見夏亦寒。流塵終日背,歸鳥一枝安。但看青青節,肯隨黃葉殘。
戀情深·滴滴銅壺寒漏咽。唐代。毛文錫。 滴滴銅壺寒漏咽,醉紅樓月。宴余香殿會鴛衾,蕩春心。真珠簾下曉光侵,鶯語隔瓊林。寶帳欲開慵起,戀情深。玉殿春濃花爛漫,簇神仙伴。羅裙窣地縷黃金,奏清音。酒闌歌罷兩沉沉,一笑動君心。永愿作鴛鴦伴,戀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