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久在廬、霍,元公近游嵩山,故交深情,出處無間,嵒信頻及,許為主人,欣然適會本意。當(dāng)冀長往不返,欲便舉家就之,兼書共游,因有此贈。
家本紫云山,道風(fēng)未淪落。
沉懷丹丘志,沖賞歸寂寞。
朅來游閩荒,捫涉窮禹鑿。
夤緣泛潮海,偃蹇陟廬霍。
憑雷躡天窗,弄景憩霞閣。
且欣登眺美,頗愜隱淪諾。
三山曠幽期,四岳聊所托。
故人契嵩潁,高義炳丹雘。
滅跡遺紛囂,終言本峰壑。
自矜林湍好,不羨朝市樂。
偶與真意并,頓覺世情薄。
爾能折芳桂,吾亦采蘭若。
拙妻好乘鸞,嬌女愛飛鶴。
提攜訪神仙,從此煉金藥。
題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唐代。李白。 白久在廬、霍,元公近游嵩山,故交深情,出處無間,嵒信頻及,許為主人,欣然適會本意。當(dāng)冀長往不返,欲便舉家就之,兼書共游,因有此贈。家本紫云山,道風(fēng)未淪落。沉懷丹丘志,沖賞歸寂寞。朅來游閩荒,捫涉窮禹鑿。夤緣泛潮海,偃蹇陟廬霍。憑雷躡天窗,弄景憩霞閣。且欣登眺美,頗愜隱淪諾。三山曠幽期,四岳聊所托。故人契嵩潁,高義炳丹雘。滅跡遺紛囂,終言本峰壑。自矜林湍好,不羨朝市樂。偶與真意并,頓覺世情薄。爾能折芳桂,吾亦采蘭若。拙妻好乘鸞,嬌女愛飛鶴。提攜訪神仙,從此煉金藥。
我原本住在四川紫云山,家父與我都一直喜歡道家精神。
常常想歸隱山林,喜歡空靈沉寂的環(huán)境。
離開故鄉(xiāng)來到閩越一帶尋找大禹等的仙跡。
攀登高山,泛舟滄海,又來到廬山霍山修煉。
借助雷聲打開人的天耳,遠(yuǎn)聽千里之外;居高閣玩賞霞光云影。
很喜歡登高一覽美景,也喜愛這種隱居生活。
在三山四岳中度過美好的時光。
老朋友元丹丘素來住在嵩山與潁水,高尚的道行連皇家都知道。
不與塵世來往,斷絕俗風(fēng)騷擾,自言山林中人。
珍惜山林美趣,不羨慕俗世的歡樂。
突然與真意相偶合,發(fā)現(xiàn)天機(jī),便感覺世間的一切都索然無味。
你喜歡采擷桂枝的高潔,我也喜歡收納蘭草之清馨。
我的愛人喜歡求仙,我女兒也好道。
我們志同道合,相互幫助,一起修煉,一起升天。
⑴廬山:在今江西九江、南康二府界內(nèi)。霍山,在今江南廬州界內(nèi)。嵩山,在今河南登封、洛陽、鞏、密四縣界內(nèi)。
⑵紫云山:在綿州彰明縣西南四十里,峰巒環(huán)秀,古木樛翠,地里書謂常有紫云結(jié)其上,故名。其北為天倉,為龍洞;其東為風(fēng)洞,為仙人青龍洞,為露香臺;其西為蟆頤,為白云洞;其南為天臺,為帝舜洞,為桃溪源,為天生橋。有道宮建其中,名崇仙觀,觀中有黃箓寶宮,世傳為公元736年(唐開元二十四年)神人由他山徙置于此,宮之三十六柱皆檀木,鐵繩隱跡在焉。此山地志不載,宋魏鶴山作記,載集中。太白生于綿州,所謂家本紫云山者,蓋謂是山。
⑶《梁書》:“道風(fēng)素論,坐鎮(zhèn)雅俗。”
⑷《楚辭》:“仍羽入于丹丘兮,留不死之舊鄉(xiāng)。”
⑸閩,今福建地,在唐時為建州、福州、泉州、漳州、汀州五郡之地。東甌與閩地相連接,在唐時為溫州、臺州、處州三郡之地。秦時立閩中都,合東甌在內(nèi)。至漢始分東甌,以立東海王。太白生平未嘗入閩,而溫、臺、處三州則游歷多見于詩歌,疑此詩所謂“閩荒”者,指東甌之地而言也。
⑹《說苑》:禹鑿龍門,辟伊闕,平治水土。
⑺左思《吳都賦》:“夤緣山岳之岊。”
⑻三山:謂海中三神山。
⑼《左傳》:四岳三涂。杜預(yù)注:四岳,東岳岱,西岳華,南岳衡,北岳恒。蓋古稱四岳,不兼中岳在內(nèi),后世兼中岳而言,故稱五岳也。
⑽《史記·扁鵲傳》:“竊聞高義之日久矣。”
⑾《尚書·梓材》:“惟其涂丹雘。”孔穎達(dá)《正義》:雘,是采色之名,有青色者,有朱色者,“炳丹雘”即炳若丹青之義。
⑿顏延年詩:“芬馥歇蘭若。”李周翰注:“蘭若,香草,幽蘭、杜若也。”
⒀金藥:金丹,上藥也。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yù)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jì)(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dāng)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jì)念館。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yù)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jì)(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dāng)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jì)念館。
雁不堪聞,雞還無用。五更風(fēng)里銀釭凍。紙窗猶道月光明,羅衾祇覺春寒重。
玉樹朝新,雕輪曉動。馬蹄踏破瓊瑤巷。江南已是牡丹時,并門尚作梨花夢。
踏莎行 三月初五日宿彭善村,夜雨寒甚,曉起雪積寸許,因賦。清代。樊增祥。 雁不堪聞,雞還無用。五更風(fēng)里銀釭凍。紙窗猶道月光明,羅衾祇覺春寒重。玉樹朝新,雕輪曉動。馬蹄踏破瓊瑤巷。江南已是牡丹時,并門尚作梨花夢。
野行偶見紅樹悵然有感呈石末公。明代。劉基。 紅樹傷心夕照前,漫山映水為誰妍。樹當(dāng)搖落人尤惜,人自憂愁樹不憐。九譯未通青鳥使,四郊猶漲綠林煙。野夫病足思休息,藉草棲橧擬晏眠。
偈六十九首 其二。宋代。釋道寧。 風(fēng)攪長空,春云四起。六臂三頭,徒誇唇觜。匝地普天,全非伴侶。等閒拈出與君看,直下分明須薦取。
寄李惟寅歐禎伯四首 其四。明代。胡應(yīng)麟。 浮云不終朝,歲月忽復(fù)易。豈伊巖廊慕,大業(yè)在金石。緬懷同心侶,沈思無終極。安得西飛鴻,假我雙羽翼。
麻灘險路。明代。鄧云霄。 冊子澄霜?dú)猓亟救~紛。灘牙寒噴雪,巖腹暖蒸云。處處逢漁父,行行入鹿群。誰言方外吏,尚愧北山文。
過嶺。清代。紀(jì)昀。 大雪幕荒榛,凍云壓高樹。沖寒上高嶺,岡巒莽回互。蒼然暝色合,四望疑無路。迂曲得人蹤,一線微通步。仰睇郁嶒崚,俯窺杳煙霧。隔澗見行人,蠕蠕似蟻附。高者木杪懸,卑者草際露。前者僂而援,后者聳而赴。石磴滑屢顛,林風(fēng)吹欲仆。徒侶遞相呼,十步九回顧。慄然悸心魂,失足愁一誤。側(cè)聞定鼎初,狂童此負(fù)固。桓桓李文襄,轉(zhuǎn)戰(zhàn)實(shí)茲處。仰攻彼尚克,徐行今乃怖。人生才地懸,寧止恒沙數(shù)。丈夫志四方,感激酬知遇。仗鉞良未能,叱馭吾其庶。黽勉趣役夫,去去無多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