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凈江空水見沙,哀猿啼處兩三家。
筼筜競長纖纖筍,躑躅閑開艷艷花。
未報君恩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詩罷看雙鬢,斗覺霜毛一半加。
答張十一功曹。唐代。韓愈。 山凈江空水見沙,哀猿啼處兩三家。筼筜競長纖纖筍,躑躅閑開艷艷花。未報君恩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吟君詩罷看雙鬢,斗覺霜毛一半加。
春山明凈,春江空闊,清澈得以見到江底的沙粒,悲傷哀怨的猿啼聲處處可聽。
粗大的筼筜與纖纖嫩筍爭相滋長,羊躑躅清閑自得,隨處開放出鮮艷的花朵.
皇帝深恩尚未報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熱的瘴氣中虛度余生而已.
吟讀張署來詩后,嘆看雙鬢,頓時覺得鬢發(fā)白了一半。
功曹:官名。
兩三:幾個。表示少量。
筼筜:一種皮薄、節(jié)長而竿高的竹子。
躑躅:杜鵑花的別名。
恩波:謂帝王的恩澤。
死所:死的地方。
炎瘴:南方濕熱致病的瘴氣。
霜毛:白發(fā)。
參考資料:
1、蕭滌非等 .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1136
韓愈一生中兩次遭貶,《答張十一功曹》是他第一次被貶到廣東陽山后的第二年(803年)春天作的。
詩的前半部分寫景。“山凈江空水見沙,哀猿啼處兩三家”,勾畫出陽山地區(qū)的全景。春山明凈,春江空闊,還傳遞出一種人煙稀少的空寂。淡淡幾筆,生動地摹寫了荒僻冷落的景象。接下來是兩組近景鏡頭,“筼筜競長纖纖筍,躑躅閑開艷艷花。”筼筜是一種粗大的竹子。躑躅,植物名,即羊躑躅,開紅黃色的花,生在山谷間,二月花發(fā)時,耀眼如火,月余不歇。這一聯(lián),可以說是作者為前面一聯(lián)的冷落景象又點(diǎn)綴了一些鮮艷、明快的色彩,增添了些許春天的生氣。上句的“競”字同下句的“閑”字,不但對仗工穩(wěn),而且傳神生動。“競”字把嫩筍爭相滋長的蓬勃景象寫活了;“閑”字則把羊躑躅隨處開放、清閑自得的意態(tài)托寫出來。這四句詩,先寫遠(yuǎn)景,后寫近景,層次分明。有淡墨涂抹的山和水,又有色彩艷麗的綠竹和紅花,濃淡相宜,形象突出。再加上哀猿的啼叫,真可謂詩情畫意,交相輝映。
這首詩中的景物,是與作者此時的處境與心情緊密相連的。它體現(xiàn)了這樣兩個特點(diǎn),一是靜、二是閑。靜從空曠少人煙而生,作者從繁華嘈雜、人事紛擾的京城一下子到了這僻遠(yuǎn)荒冷的山區(qū),哀猿啼聲處處有,人間茅舍兩三家,這種靜與作者仕途的冷遇相互作用,使他倍感孤獨(dú)和凄涼。這種閑,由他的處境遭遇而來,這里的一切都顯得悠閑超脫,沒有羈絆,然而不免使人觸景生情。身雖居閑地,心卻一刻也沒能擺脫朝廷的束縛,常常被“未報恩波”所煩擾,不能得閑,故而分外感慨。作者雖然寫的是景,而實(shí)際上是在抒發(fā)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隱情,正如王夫之《唐詩評選》所說:“寄悲正在比興處。”
詩的下半段敘事抒情,“未報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前句的“未”字貫“報”與“知”,意謂:皇帝的深恩我尚未報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熱的瘴氣中虛度余生而已。這兩句是全詩的關(guān)鍵,蘊(yùn)含著詩人內(nèi)心深處許多矛盾著的隱微之情;有無辜被貶的憤怨與悲愁,又有對自己從此消沉下去的擔(dān)心;有自己被貶南荒回歸無望的嘆息,又有對未來建功立業(yè)的憧憬。他雖然沒有直接說憂愁怨恨,只提到“死所”、“炎瘴”,卻比說出來更為深切。在這樣的處境中,尚還想“未報恩波”,這表現(xiàn)出儒家“怨而不怒”的精神。有了這一聯(lián)的鋪墊,下一聯(lián)就容易理解。“吟君詩罷看雙鬢,斗覺霜毛一半加。”“斗”同“陡”,是頓時的意思。“斗覺”二字用得奇崛,把詩人的感情推向高潮。這一聯(lián)寫得委婉曲折,詩人沒有正面寫自己如何憂愁,卻說讀了張署來詩后鬢發(fā)頓時白了一半,似乎來詩是愁的原因,這就把全詩惟一正面表現(xiàn)愁怨的地方掩蓋住了。并且寫愁不說愁,只說霜毛陡加,至于何以至此,盡在不言之中。詩意婉轉(zhuǎn),韻味醇厚。
詩寫僻境,以畫意出之,寫憂憤,以曲筆出之。詩人似乎盡力想把他那種激憤的感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但是又自覺不自覺地在字里行間透露出來,使人感受到那股被壓抑著的感情潛流,讀來為之感動,令人回味,形成了這首詩含蓄深沉的特點(diǎn)。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xué)家、哲學(xué)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yùn)動的倡導(dǎo)者,主張學(xué)習(xí)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kuò)大文言文的表達(dá)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tǒng)”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
韓愈。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xué)家、哲學(xué)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yùn)動的倡導(dǎo)者,主張學(xué)習(xí)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kuò)大文言文的表達(dá)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tǒng)”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有感。清代。呂兆麒。 沈醉西風(fēng)有底愁,冰輪重見月如鉤。爐藏桂燼香猶爇,鐙灺蘭缸焰未收。可憶婿鄉(xiāng)騎竹馬,難從童阜問金牛。輸他意緒澄于水,靜夜吟詩獨(dú)倚樓。
登青州城樓。明代。金大輿。 麗譙滄海畔,南客一登臨。四野平沙合,孤城遠(yuǎn)樹深。古隍無積水,飛閣有棲禽。日落山風(fēng)急,凄凄傷遠(yuǎn)心。
題桃源手卷。宋代。陸文圭。 種柳栽桃總是春,興亡千古一沾巾。只評隱者非仙者,莫悟秦人即亞人。年號記曾題甲子,兒孫肯使識君臣。南陽高士空遐想,不向柴桑去問津。
自警三首 其三。宋代。李呂。 嬖人排孟子,通國誚匡章。內(nèi)省倘不疚,青蠅徒自忙。
次韻伯承見簡探梅之什且約人日同游城東。宋代。張栻。 江湖漫浪歲年晚,雖有梅花誰寄遠(yuǎn)。城中可人獨(dú)吳郎,不惜日力供往返。東郭枝頭玉雪明,下有清淺溪流橫。新春好趁花前約,莫待飄零空作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