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丁海女弄金環,雀釵翹揭雙翅關。
六宮不語一生閑,高懸銀牓照青山。
長眉凝綠幾千年,清涼堪老鏡中鸞。
秋肌稍覺玉衣寒,空光貼妥水如天。
貝宮夫人。唐代。李賀。 丁丁海女弄金環,雀釵翹揭雙翅關。六宮不語一生閑,高懸銀牓照青山。長眉凝綠幾千年,清涼堪老鏡中鸞。秋肌稍覺玉衣寒,空光貼妥水如天。
被風吹拂的海女(貝宮夫人)及侍女,響起了叮鈴的佩環,貝宮夫人頭上雀釵高聳,雀翅緊閉關。
她有六個寢宮,整日不語多安閑,廟門前銀匾高懸,輝耀著四周的群山。
夫人長眉凝翠綠,神壽長久幾千年,她清心寡欲,銅鏡中常飛著青鳳鸞。
秋天的風光多明凈,水色天色難分辨,看夫人玉衣多單薄,令人稍覺肌膚寒。
1.貝宮夫人:神女,身份不明,宋代吳正子、明代曾益以為是龍女,清代姚文燮以為是海神,清代學者王琦則認為是南朝梁文學家任昉《述異記》中所記的貝宮夫人,在太乙山下。
2.丁丁:環佩相擊聲。海女:海神之女。弄金環:風兒吹拂之下,海女塑像上的金環丁丁作晌。
3.雀釵:雀形的釵頭。翹揭:高起之貌。雙翅關:雀之雙翅合起未開。
4.六宮:原指古代天子居住之地,有正寢一,燕寢五。神既稱夫人,則亦仿天子之制立六宮儀制。不語一生閑:海女泥塑,不能言語,故曰“一生閑”。
5.銀榜:宮前門上銀白色牌額。照青山:夫人像與山對立相映照。
6.凝:凝固不變。綠:代黑。幾千年:謂之神壽長久。
7.清涼:凄清荒涼。鏡中鸞(luán):謂夫人沒有匹偶,只如孤鸞,自睹鏡中形影。
8.玉衣:以白玉為衣飾,言其衣服華好。
9.空光:深秋季節空明澄徹的天宇。貼妥:妥帖穩稱。
參考資料:
1、(唐)李賀.《李賀集》:岳麓書社,2003年01月第1版:第322頁
2、(唐)李賀 著;徐傳武 譯.徐傳武譯.山東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年08月第1版:第403頁
此詩大約作于唐憲宗元和九年(814年),于詩人南游途中,描寫了在貝宮夫人廟里的所見。
參考資料:
1、(唐)李賀著;(宋)吳正子注;(宋)劉辰翁評;徐傳武校點.李賀詩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11:第149頁
詩歌的前兩句“丁丁海女弄金環,雀釵翹揭雙翅關”。描寫貝宮夫人的環佩和頭飾,襯托出神女異常的美貌。
“六宮不語一生閑,高懸銀膀照青山”。描繪了貝宮夫人神像的沉默,神廟里高懇的鏡子照著遠處的青山隱隱,創造出一種靜溢的神秘。
“長眉凝綠化千年,清涼堪老鏡中鸞“。”凝綠”的長眉中,又一次見到了李賀喜歡使用的色彩,詩人將這千年的時間凝結為了貝宮夫人神像上那一彎綠眉,這是時間凝結而成的色彩。“清涼堪老鏡中鸞”,前人解釋道“今神清凈為心,無有情欲,鏡中鸞影尚存,安有老期”。“鸞”是愛人的象征,但是通過"堪老"二字,李賀筆下的貝宮夫人拒絕這種人間的感情。和李商隱的嫦娥不同,李賀的貝宮夫人是一個沒有情欲的形象,抽離了人的感情,從而制造了讀者和貝宮夫人之間的疏離感。
在這水天一色的神殿背景之下,詩人最后寫道,“秋肌稍覺玉衣寒”。詩人通過想象,模擬了貝宮夫人的體感。“稍覺”使得這種疏離感沒有那么絕對。
詩人借貝宮夫人神像以及故事,來抒發心中的悲痛。詩人把生活女性化,為了表現失意心態。山林仙妹表現的是希望的心靈歷程,江海女神為失望的凄苦心境,形成在傳統詩學基礎上的寄托遙深的文學品格。
李賀(約公元791年-約817年),字長吉,漢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稱李昌谷,是唐宗室鄭王李亮后裔。有“詩鬼”之稱,是與“詩圣”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相齊名的唐代著名詩人。著有《昌谷集》。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說。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后,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李賀長期的抑郁感傷,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辭去奉禮郎回昌谷,27歲英年早逝。 ...
李賀。 李賀(約公元791年-約817年),字長吉,漢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稱李昌谷,是唐宗室鄭王李亮后裔。有“詩鬼”之稱,是與“詩圣”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相齊名的唐代著名詩人。著有《昌谷集》。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說。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后,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李賀長期的抑郁感傷,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辭去奉禮郎回昌谷,27歲英年早逝。
偈頌二十九首。宋代。釋云。 支提不敢向人說,達磨西來有妙訣。若將妄語誑眾生,自招拔舌塵沙劫。
學士院端午帖子二十七首 其四。宋代。蘇轍。 紈扇新裁冰雪馀,清風不隔纻羅疏。飛升漫寫秦公子,榮謝應憐漢婕妤。
席上聞歌分韻。明代。韓邦靖。 弦管青春劇,長安好事家。已聞音振木,知有面如花。院靜來疑近,風回去轉賒。朱樓在縹緲,空復側烏紗。
梧州雜詩 其五。清代。錢澄之。 將帥加專敕,今晨百道飛。如何罪己詔,立待吮毫揮!義動三軍憤,功憑一紙微。頗聞李公子,開讀淚沾衣!
唐郎中宅與諸公同飲酒看牡丹。唐代。劉禹錫。 今日花前飲,甘心醉數杯。但愁花有語,不為老人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