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僧道機熟,默語心皆寂。
去歲別舂陵,沿流此投跡。
室空無侍者,巾屨唯掛壁。
一飯不愿馀,跏趺便終夕。
風窗疏竹響,露井寒松滴。
偶地即安居,滿庭芳草積。
贈江華長老。唐代。柳宗元。 老僧道機熟,默語心皆寂。去歲別舂陵,沿流此投跡。室空無侍者,巾屨唯掛壁。一飯不愿馀,跏趺便終夕。風窗疏竹響,露井寒松滴。偶地即安居,滿庭芳草積。
老和尚精通釋氏道義,整天默默不語而心神寧靜。
據說是去年離開舂陵,沿著瀟水投奔零陵。
居室簡陋沒有侍者,只有毛巾鞋子掛在壁屛。
用餐時一粒飯都不肯剩存,飯后盤腿而坐直至太陽西沉。
窗外風吹稀疏的竹枝沙沙作響,井邊的老松上清露泠泠。
適合的地方就是安居的場所,庭院青悠悠芳草芬馨。
長老:對寺廟住持或德高年長之僧的尊稱。
機:關鍵、要點。
舂(chōng)陵:地名,在今湖南寧遠縣柏家坪。
屨(jù):用麻、葛等制成的鞋。
跏趺(jīa fū):佛教徒結跏趺坐的略稱,雙足交迭而坐,是佛教中修禪者的坐法。
偶:諧合。
參考資料:
1、王國安.柳宗元詩箋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200-203
此詩是柳宗元寫給一位江華籍老和尚的贈詩。此詩作于柳宗元貶謫永州時期(805—815年)。江華籍老和尚是寫此詩前一年才由舂陵移居永州的。此詩應是詩人住龍興寺時,出入寺廟觀察有感后而寫的。
這是一首酬贈詩,詩中描述了這樣一位老和尚:他生性喜靜,沉于佛事,佛理精熟,生活簡樸,令人肅然起敬。全詩語言明白曉暢,內容單一。
全詩可分為三節,前四句是第一節,概括介紹老和尚,一“熟”一“默”,形象地刻畫出了老和尚內外特點。中四句為第二節,以白描手法,反映了老和尚節儉的生活。后四句為第三節,寫庭院環境,襯托老和尚不凡的修養。全詩結構勻稱合理。
此詩在寫法上運用襯托手法。先寫老僧話少心靜,再寫居室空蕩,生活簡樸,環境天然,意在襯托“長老”內在的充實以及對佛道的精熟。在此詩第三節以生活環境的自然幽雅來襯托主人的涵養。另外,此詩所布的“虛白”,如長老的家世如何,緣何而投空門,乃至姓名法號等等,讀者都不得而知。詩人有意將此談化,恰恰突顯了中心內容,使“熟”字成為此詩的詩眼。把讀者的目光引向了長者對佛的熱情與虔誠,“長者”就像是為“佛”而生,為之癡迷,愿為之傾盡生命的堅定執著的信使,是一名地道的全身心投入的“浮屠”。
柳宗元的贈詩答詩,一般都是寫給好友親朋的。像此詩這樣寫給既非親故、又無深交的一般僧侶,是少之又少。這就反映出詩人對老和尚的敬慕以及貶謫生活的孤獨寂寞之情。此詩不僅表現了詩人對長老的敬仰與羨慕,同時也反映出詩人當時舊痛欲罷不能的心境。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運城)人,杰出詩人、哲學家、儒學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記》等六百多篇文章,經后人輯為三十卷,名為《柳河東集》。因為他是河東人,人稱柳河東,又因終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同為中唐古文運動的領導人物,并稱“韓柳”。在中國文化史上,其詩、文成就均極為杰出,可謂一時難分軒輊。 ...
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運城)人,杰出詩人、哲學家、儒學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記》等六百多篇文章,經后人輯為三十卷,名為《柳河東集》。因為他是河東人,人稱柳河東,又因終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同為中唐古文運動的領導人物,并稱“韓柳”。在中國文化史上,其詩、文成就均極為杰出,可謂一時難分軒輊。
八詠詩 其四 霜來悲落桐。南北朝。沈約。 悲落桐。落桐早霜露。燕至葉未抽。鴻來枝已素。本出龍門山。長枝仰刺天。上峰百丈絕。下趾萬尋懸。幽根已盤結。孤枝復危絕。初不照光景。終年負霜雪。自顧無羽儀。不愿生曲池。芬芳本自乏。華實無可施。匠者特留眄。王孫少見之。分取孤生蘗。徙置北堂陲。宿莖抽晚干。新葉生故枝。故枝雖遼遠。新葉頗離離。春風一朝至。榮華并如斯。自惟良菲薄。君恩徒照灼。顧已非嘉樹。空用憑阿閣。愿作清廟琴。為舞雙玄鶴。薜荔可為裳。文杏堪作梁。勿言草木賤。徒照君末光。末光不徒照。為君含噭咷。陽柯綠水弦。陰枝苦寒調。厚德非可任。敢不虛其心。若逢陽春至。吐綠照清潯。
自廈門泛舟渡臺灣海中見夕陽感賦。。俞明震。 自浮滄海送殘陽,漸覺閒身人莽蒼。一掬酸辛成獨往,無邊天水共微光。風檣隱隱開元氣,朔雁聲聲吊戰場。凄絕一更初魄語,故人相望涕成行。
磐湖秋色同諸禪侶夜坐。明代。羅萬杰。 露下空山客袂涼,殘荷新菊疊衰榮。池邊宿鳥翻林影,竹里流泉雜磬聲。是夕逢秋偏澹滟,何人對月不凄清。香甌茗碗共深坐,一室蕭然稱野情。
得東山居主人戀家不出因借戴希周漁鄉居賦雜興六首 其二。宋代。許及之。 借得漁鄉住,蟾光忽滿輪。金波隨短棹,銀漢有通津。幾度中秋月,今宵自在身。一尊消得醉,眼底欠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