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書萬卷可教子,遺金滿籯常作災。
能與貧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
山隨宴坐圖畫出,水作夜窗風雨來。
觀水觀山皆得妙,更將何物污靈臺。
題胡逸老致虛庵。宋代。黃庭堅。 藏書萬卷可教子,遺金滿籯常作災。能與貧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山隨宴坐圖畫出,水作夜窗風雨來。觀水觀山皆得妙,更將何物污靈臺。
藏書萬卷可以用來教子,留金滿箱往往成為禍災。
能與貧人共享年谷,定有明珠生長在蚌胎。
山景隨著宴坐如畫圖呈現,水聲透過夜窗像風雨傳來。
觀山觀水都能領略妙趣,還有什么等污染靈臺。
胡逸老:生平不詳。致虛庵:胡逸老的書房名。
遺金滿籯(yíng):語本《漢書·韋賢傳》:“遺子黃金滿籯,不如一經。”籯:竹箱。作:興起,成為。
明月:指珍珠。明珠出于老蚌,比喻佳子弟出于門庭。
宴坐:閑坐。圖畫:一作“畫圖”。
觀水觀山:一作“觀山觀水”。
靈臺:此指心。這里暗用了神秀和慧能兩首著名的《菩提偈》詩意。末二句一作“莫將世事侵兩鬢,小庵觀靜鎖靈臺”。
參考資料:
1、朱安群 等.黃庭堅詩文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1:165-166
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黃庭堅離開謫居已久的川蜀,次年又貶往廣西宣州。這首詩就寫于兩次貶謫之間,其時詩人的生活與心境都相對穩定。當時作者由湘返贛,途中經過胡逸老的住處,題詩相贈。
參考資料:
1、朱明倫 等.宋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563
2、朱安群 等.黃庭堅詩文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1:165-166
從詩中可知,胡逸老此人為人不慕榮利,雅有山水之趣。黃庭堅在敬慕的同時,也表明了自己的高雅情懷。
詩人先發議論:詩書傳家能使后代成才,而遺金滿簍往往給子孫招來禍害。這里用了韋賢的典故。據《漢書·韋賢傳》,韋賢號稱鄒魯大儒,教育了四個兒子,都很有成就。贊美了胡逸老的詩禮傳家,顯示其品格的清高,令人仰慕。首聯二句劈空而來,氣勢驚挺。
頷聯承上,進一步贊美庵主的仁愛之心。說他在災年能拿出糧食與貧人共享,和氣必能致祥,后代必得佳子弟。這里用了韋康、韋誕兄弟的典故。據《三國志·魏書·荀彧傳》裴松之注,孔融贊揚韋端的兩個兒子韋康與韋誕為一雙明珠。詩人意謂,胡逸老必能像韋端那樣,明珠出于蚌胎,佳子弟出于門庭。
頸聯轉到正面寫致虛庵。白天閑坐庵中,眼前的山景如一幅幅圖畫映出;入夜倚于窗前,只覺風雨颯颯而來。這是膾炙人口的名句。詩評家認為這兩句“奇”。之所以奇,是因為:第一,化靜為動。將致虛庵依山傍水的位置,作了動態描寫。“出”、“來”二字,將山水寫活。第二,化實為虛。什么樣的“畫圖”,盡可讓讀者去想象;夜來風雨是隔窗聽到,并非眼見,也是虛寫實事。第三,情景交融。五句寫視覺,六句寫聽覺,整聯都有能視能聽的主體存在。宴坐的閑適,聽雨的從容,都在不言之中。庵主高雅的人格、廣闊的胸襟,與前兩聯一脈相承。只不過前兩聯是直敘,這里是襯托。
尾聯總收全詩,照應開頭。以閑逸之心觀山觀水,山水的妙境能常現于心目之前。而山水的清淑之氣又能滌蕩腸胃,使此心澄清無滓,一塵不染。這里一方面說胡逸老,另一方面也披露了詩人自己的胸襟。
黃庭堅(1045.8.9-1105.5.24),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庭堅為其中一宗)之稱。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游學于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著有《山谷詞》,且黃庭堅書法亦能獨樹一格,為“宋四家”之一。 ...
黃庭堅。 黃庭堅(1045.8.9-1105.5.24),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庭堅為其中一宗)之稱。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游學于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著有《山谷詞》,且黃庭堅書法亦能獨樹一格,為“宋四家”之一。
挽趙秋曉。宋代。張孺子。 早袖經綸手,歸歟臥首陽。可憐心錦繡,不補帝衣裳。祿與名俱靳,身宜壽且康。互鄉蒙子潔,聞訃重心傷。
重九再謁靖節祠。清代。王家樞。 疊嶂南環水繞東,危亭兀立草蒙叢。茱萸未插登臨后,籬菊何存感慨中。從古只聞強項貴,而今偏解折腰工。先生五斗非能浼,氣運難回典午終。
游圓超院登挾溪亭次盧公。宋代。王十朋。 路入剡山腰,風生玉川腋。孤亭物外高,雙溪眼中碧。山僧作亭知幾春,賞音端怕逢詩人。自從妙語發丘壑,遂使絕境多蹄輪。我來首訪維摩詰,問訊雙溪自何出。發源應與婺溪同,賦物慚無沈郎筆。憑欄欲洗名利塵,入眼翻驚客恨新。山城重重水如帶,可能挽住思鄉人。
偕容瞻公同年北上漫興。明代。陳慧嶪。 雀舫翩翩發大江,江干瑞靄曉行幢。文章似錦裳堪補,意氣如虹鼎并扛。萬里浪頭鰲駕六,五云天際鳳飛雙。與君共挾芙蓉鍔,一掃群英力盡降。
江上晚興有懷金海住先生。清代。吳詢。 落日秋江清,潮寒散空碧。江水去悠悠,此夕孤舟客。遙遙湖上山,粼粼沙中石。余霞斂復晴,昏煙淡將夕。天末懷夫君,相思千里隔。秋雁啼涼風,凄凄葦花白。
春旱既甚禱祈未應小園即事。宋代。文彥博。 渴望甘膏蘇旱歲,日趨祠廟罄虔祈。春風也解相欺罔,鼓扇楊花學雪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