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女乘鸞已上天,仁祠空在鼎湖邊。
涼風遙夜清秋半,一望金波照粉田。
八月十五日夜瑤臺寺對月絕句。唐代。權德輿。 嬴女乘鸞已上天,仁祠空在鼎湖邊。涼風遙夜清秋半,一望金波照粉田。
公主不幸去世了,只留下瑤臺寺還在昭陵旁邊。
今天晚上正值涼風習習的八月十五日清秋月夜,明亮的月光照著這座用公主的湯沐所得造的寺廟。
嬴女:指傳說中的秦穆公女弄玉。
鼎湖:地名。古代傳說黃帝在鼎湖乘龍升天。
中唐宰相權德輿有詩《八月十五日夜瑤臺寺對月絕句》:據宋·宋敏求《長安志圖》所繪的唐太宗昭陵圖,在陵域范圍之內,有“瑤臺寺”、“廣濟寺”、“澄心寺”、“百城寺”、“舍衛寺”、“升平寺”、“證圣寺”、“寶國寺”等。又據《金石萃編》記載:“瑤臺寺,則《昭陵圖》有之,在昭陵之西、澄心寺之南也。”據今考古,瑤臺寺在昭陵西南十八里處。此詩當是權德輿于昭陵所寫。查其詩中之意,則與某位公主有關。
“嬴女乘鸞已上天”。“贏女”,指秦穆公之女弄玉。蕭史教弄玉吹簫引鳳,后來二人乘鳳烏而去。此句以弄玉成仙比喻公主去世。
“仁祠空在鼎湖邊”。“仁祠”,明·楊慎《藝林伐山·仙陀》:“佛寺曰仙陀,又曰仁祠。”在此當指瑤臺寺。“鼎湖”,本為古代傳說黃帝乘龍升天處,后借指帝王。如清·吳偉業《圓圓曲》“鼎湖當日棄人間,破敵收京下玉關。”此句指公主死后,空留下瑤臺寺在唐太宗的昭陵旁邊。
“涼風遙夜清秋半”。此句扣題,點明寫詩之時是涼風習習的八月十五日月夜。
“一望金波照粉田”。“金波”,月光。“粉田”,脂粉田,即公主的湯沐邑。此句再次點明季節,及瑤臺寺與公主的關系。
全詩大意:公主不幸去世了,只留下瑤臺寺還在昭陵旁邊。今天晚上正值涼風習習的八月十五日清秋月夜,明亮的月光照著這座用公主的湯沐所得造的寺廟
那么,此詩中提到的公主是誰呢?
此詩既然寫于昭陵,則公主當是唐太宗的姐妹或者女兒。查《新唐書·公主傳》,唐太宗的姐妹與女兒中,葬地與佛寺有關者有二:一、比景公主,始封巴陵……顯慶中追贈,立廟于墓,四時祭以少牢。二、晉陽公主……因詔有司簿主湯沐余貲,營佛祠墓側。又據宋·趙明誠《金石錄·卷三》:“第五百九十三,《唐瑤臺寺碑》:許敬宗撰,諸葛思禎正書。貞觀十八年。”則至遲到貞觀十八年,瑤臺寺就已經存在,則此廟與比景公主無關。再據《新唐書·公主傳》,“因詔有司簿主湯沐余貲,營佛祠墓側”,與“粉田”之意正合,則晉陽公主的葬地極可能就在瑤臺寺附近。
當然,瑤臺寺在昭陵西南十八里,算是很外圍了,比起同母姐妹們,離昭陵主峰似乎太遠,不符合晉陽的身份。其實,這是有原因的。當時認為女子未及笄而亡的有戾氣,不能葬在家族墓地,只能葬在佛寺中,用佛法化解戾氣。所以二鳳在昭陵邊修佛寺,并且把小犀牛葬在那里,其實已經是在打擦邊球,沒辦法再近了。
權德輿,唐代文學家。字載之。天水略陽(今甘肅秦安)人。后徙潤州丹徒(今江蘇鎮江)。德宗時,召為太常博士,改左補闕,遷起居舍人、知制誥,進中書舍人。憲宗時,拜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后徙刑部尚書,復以檢校吏部尚書出為山南西道節度使。卒謚文,后人稱為權文公。 ...
權德輿。 權德輿,唐代文學家。字載之。天水略陽(今甘肅秦安)人。后徙潤州丹徒(今江蘇鎮江)。德宗時,召為太常博士,改左補闕,遷起居舍人、知制誥,進中書舍人。憲宗時,拜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后徙刑部尚書,復以檢校吏部尚書出為山南西道節度使。卒謚文,后人稱為權文公。
偈頌六十五首。宋代。釋普濟。 白鶴五通賢圣,瞥喜瞥嗔無定。聞名不如見面,見面依然錯認。從來與渠水米無交,年年今日,缽盂安柄。因甚如此,雞不吃谷,肫里有病。
黎城至潞城作。清代。申颋。 昨夜山風急,吹葉驚客館。晨起聞雨聲,未覺妨游覽。荷笠出孤村,行行雨漸緩。山峰與云峰,出沒渾不辨。夙愛巖谷奇,今喜道路坦。高吟興悠然,委轡任山蹇。原野遍氤氳,旭日遙峰展。空濛隔疏雨,眾壑殊晦顯。山鳥高下鳴,倏見晴光滿。雨氣蒸為霞,赤焰橫絕巘。恨無良友俱,妙賞誰余道。
和李嘯樓先生三醉木芙蓉原韻 其三。。劉鳳梧。 霜華爭妒雁來紅,時白時黃變幻中。太液遺芳今有主,莫因人去悵庭空。
黃待制病中以詩寄之。宋代。釋寶曇。 故山馀地亦嶙峋,中有掖垣梧十尋。自是萬金醫國少,人皆三事望公深。茂陵多病書成帙,季子來歸雪滿簪。試與共觀天下士,彌縫一世果何心。
題謝孝子。清代。趙良栻。 娛親仍著老萊衣,慈竹平安愿已違。北斗香焚虔午夜,西山景迫戀春暉。誠通神鬼幽蘭潔,夢入池塘寸草腓。十有八年如一日,抱鐺孺慕等依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