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年登覽醉歌日,況是太平全盛時。燕子銜將春色去,畫闌寬處樹旌旗。
維揚十詠 其三 嘉會樓。元代。舒頔。 壯年登覽醉歌日,況是太平全盛時。燕子銜將春色去,畫闌寬處樹旌旗。
舒頔(dí)(一三○四~一三七七),字道原,績溪,(今屬安徽省)人。擅長隸書,博學廣聞。曾任臺州學正,后時艱不仕,隱居山中。入朝屢召不出,洪武十年(一三七七)終老于家。歸隱時曾結廬為讀書舍,其書齋取名“貞素齋”。著有《貞素齋集》、《北莊遺稿》等。《新元史》有傳。 ...
舒頔。 舒頔(dí)(一三○四~一三七七),字道原,績溪,(今屬安徽省)人。擅長隸書,博學廣聞。曾任臺州學正,后時艱不仕,隱居山中。入朝屢召不出,洪武十年(一三七七)終老于家。歸隱時曾結廬為讀書舍,其書齋取名“貞素齋”。著有《貞素齋集》、《北莊遺稿》等。《新元史》有傳。
相和歌辭。怨詩二首。唐代。薛奇童。 日晚梧桐落,微寒入禁垣。月懸三雀觀,霜度萬秋門。艷舞矜新寵,愁容泣舊恩。不堪深殿里,簾外欲黃昏。禁苑春風起,流鶯繞合歡。玉窗通日氣,珠箔卷輕寒。楊葉垂金砌,梨花入井闌。君王好長袖,新作舞衣寬。
涼。。弘歷。 春雨既優沾,望晴人盡同。朝來徂云凈,樹杪吹涼風。一慰復一慮,新麥正芃芃。過寒生理妨,踟躕意無悰。可知為農憂,循環無始終。
送李知章下第歸河北。宋代。晁補之。 斗雞擊劍鄴王臺,萬古英雄死不埋。子去悲歌宜有和,露螢白首亦常材。
八寶妝。清代。姚燮。 桃葉無家,楊花同命,一十六春如夢。漢碧紗欞煙蘚滿,抹上秋痕無縫。當年橫燭倚簫,咽露凄聲,能教抱柳纖蟬恐。不信弱蘭風悴,韶華虛哄。須為儷燕逑鶯,鬧紅劫苦,玉天行復驂鳳。悔如許、窄衫小鬢,竟遲誤、珍珠恩寵。漫魂望、家山一慟。斷蕪千里斜陽送。嘆阿母將歸,誰攜麥飯清明壟。
離維揚。宋代。宋伯仁。 不為鱸魚憶故鄉,只緣心事近重陽。鬢絲添得三分白,空被黃花笑一場。